[太阳]1953年,美国法院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将罗森堡夫妇送上了电椅,生前最后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10-08 18:48:30

[太阳]1953年,美国法院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将罗森堡夫妇送上了电椅,生前最后一吻后,他们将被电刑处死,直到苏联解体后,出卖原子弹秘密的真凶才浮出水面。 (参考资料:2011-03-24 文汇报——罗森堡夫妇窃取美原子弹情报 爱因斯坦为之叫屈) 1945年广岛上空的蘑菇云,不仅是战争的句号,更像是一场无声竞赛的发令枪,一个庞大的苏联间谍网络早已悄悄渗透到“曼哈顿计划”的心脏,但它的崩塌却和精密的谍战对抗毫无关系,反而更像一串被偶然碰倒的多米诺骨牌。 这一切的起点,不是什么惊天阴谋,而是一个小人物为了家庭做出的选择,伊戈尔·古曾科,苏联驻渥太华大使馆的一名普通译电员,他和妻子安娜实在太喜欢加拿大的生活了,一想到要被召回莫斯科就心生绝望。 于是,在1945年9月5日,古曾科决定叛逃,他带走的“见面礼”——一堆机密文件,起初并没让加拿大司法部提起多大兴趣,毕竟,当时苏联还是盟友呢,但在紧要关头,也许是急了,他的妻子安娜脱口而出,说这些文件里有“原子弹的秘密”。 就这么一句话,在广岛事件的背景下,瞬间点燃了西方情报机构的敏感神经,一个家庭的私人决定,就这样推倒了第一块骨牌,直接把代号“亚历克”的英国物理学家纳恩·梅给揪了出来,整个间谍网的瓦解,竟始于此。 随着调查的展开,一张由各种角色组成的网络浮出水面,他们可不是什么职业特工,而是怀抱理想的顶级科学家、忠诚的信使和被亲情拖下水的普通人,每个人的倒下都精准地触发了下一环。 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是德裔物理学家克劳斯·富克斯,这位英国原子弹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出于对苏联的同情,在参与“曼哈顿计划”时,将制造原子弹的决定性技术悄悄送了出去。 他的暴露同样充满戏剧性,1949年,FBI破译了一份看似不相干的电报,线索就这么意外地出现了,在英国军情五处的审讯下,富克斯最终招供,并吐露了他的美国联络人——化学家哈里·戈尔德。 戈尔德被捕后几乎没怎么抵抗,他成了连接科学界和外围组织的关键人物,他的记忆,又把调查引向了洛斯阿拉莫斯的一名普通机械师,戴维·格林格拉斯。 格林格拉斯是被自己的姐夫朱利叶斯·罗森堡发展的,一个曾经的共产主义青年团领导,他就负责把自己能接触到的图纸,比如内引爆装置的草图,传递出去,至此,骨牌效应从欧洲的顶尖科学家,一路蔓延到了纽约的社区组织者。 当多米诺骨牌倒到终点,法律的审判却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失衡,罗森堡夫妇案,成了一场证据、情绪与冷战交织的悲剧献祭。 审判中最致命的物证,居然是格林格拉斯凭记忆画出的一张“内引爆装置模型草图”,而这张草图被专家证人认定为“相当精确”,弟弟的证词和一张手绘图,成了姐姐和姐夫的催命符。 最讽刺的是,提供了核心机密的富克斯只被判了监禁,而朱利叶斯·罗森堡,这个后来被证实“地位不高”的间谍,却和他的妻子埃塞尔一起,被法官欧文·考夫曼判处了死刑。 审判之时,正值苏联成功试爆原子弹,整个美国社会都弥漫着恐慌,夫妇俩的狱中书信虽引来不少同情,连爱因斯坦都出面求情,但总统艾森豪威尔还是驳回了所有请愿。 1952年6月19日,罗森堡夫妇走上电椅,几十年后,俄罗斯解密的档案显示,朱利叶斯确实是间谍,但埃塞尔很可能对此一无所知,他俩之所以没能像其他人一样逃掉,或许正因为在网中地位太低,根本没人通知他们。 回看这起大案,它不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围剿,而是一连串偶然与必然的链式反应,从一个译电员的个人选择,到一对夫妇的悲剧结局,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是个人信仰、家庭关系和时代恐惧共同谱写的一曲冷战悲歌。

0 阅读:0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