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不顾阻挠,几经波折,终于被祖国用美军战俘换回了国!他就是两院院士、“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惯性导航之父”——陆元九! (参考资料:2023-12-19 新华网——陆元九:把一生精力献给祖国航天事业) 在陆元九的世界里,分数只有两种:零分和一百分,99分?那等于不及格,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这个看似不近人情的标准,贯穿了他的一生,也定义了中国航天的一段传奇。 这极致追求的起点,无关技术,只关乎家国,1956年5月,当他踏上罗湖桥时,那短短几分钟的步行,在他心中却是一次跨越世界的漫长旅程,这一步,让他从一个世界踏入了另一个世界,终生难忘。 他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这座桥另一头的国家,这个承诺,早在抗战的炮火中就已萌芽,那时,还是大学生的他就抱着“学好科学,救中国”的单纯信念。 这份情感,也解释了为何他在2021年,作为29位获奖者中最年长的一位,戴上“七一勋章”时,却说这份最高荣誉属于全体航天人。他的“一百分”,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勋章,而是为了整个国家的事业。 对完美的追求,既需要仰望星空的魄力,也需要钻进牛角尖的执拗,上世纪40年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他没有选择热门专业,反而一头扎进了当时还处在萌芽阶段的“仪器学”,也就是后来的惯性导航。 他成了著名专家查尔斯·德雷珀的首位博士生,并在1949年拿下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这种敢为人先的劲头,也让他回国后,在国内首次大胆提出了“回收卫星”的设想。 但宏大的构想,必须建立在微观的严谨之上,1996年,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失败,76岁的陆元九亲自赶赴西昌,他带着团队,开始了长达数月的、抽丝剥茧般的分析。 最终,问题锁定在了一根肉眼几乎看不见的“金丝”上,一个微小的双向可控硅,正是这种连一根金丝都不放过的精神,让同型号火箭在次年成功飞天。 他的“一百分”,体现在理论奠基的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里,也体现在他亲手主持研制的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上。 陆元九的“一百分哲学”,最终要传递下去,他个性耿直,要求严格,在航天系统是出了名的,据说他参加的评审会,连许多成名专家都会感到格外紧张,生怕被他问倒。 他不是为了刁难谁,而是觉得“我们的产品是要上天的”,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进步快一点”,他常告诫后辈,技术问题要是没搞清楚,“腰杆子就不硬”,这不仅是技术标准,更是一个科研工作者该有的底气和责任。 耄耋之年,他仍在思考传承,他构想并推动“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系统工程”,希望将这种精神固化为一种文化,这位生活简朴的老人,却舍得捐出大笔积蓄资助科研。 在他90岁生日时,一群年过古稀的学生来看他,他们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再听老师讲一堂“原理”,而他对年轻一代的寄语,简单而有力: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用科技报效国家。
[太阳]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不顾阻挠,几经波折,终于被祖国用美军战俘换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10-08 18:48: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