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7年,吴桂贤主动辞去职务,然而,她并没有选择留在北京,而是回到了西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10-08 17:48:28

[太阳]1977年,吴桂贤主动辞去职务,然而,她并没有选择留在北京,而是回到了西北国棉厂,继续着中断的工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吴桂贤) 很多人记住吴桂贤,是因为那个响亮的名号——中国首位女副总理,但今年4月25日,当这位87岁的老人在深圳走完一生时,我们才发现,那个标签远不足以概括她,她的一生,其实是一个“挡车工”如何被时代选中,又如何主动回归的故事。 故事的起点,根本不是什么宏大叙事,而是最底层的求生,1938年出生在河南巩县的她,童年记忆里满是贫穷的烙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全家逃难到陕西宝鸡,挖野菜、捡煤渣是家常便饭,为了活下去,她甚至给亲戚家带过孩子打过杂。 1951年,一个机会来了,西北国棉一厂招工,可她只有13岁,离16岁的标准还差着呢,怎么办?她一咬牙,把年龄报大了3岁,硬是挤进了细纱车间,对她来说,成为一个工人,就是抓住了人生的救命稻草。 进了工厂,她就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拼了命地干,从先进生产者到“五好工人”,荣誉一个个砸来,她所在的“赵梦桃小组”更是全国的标杆,比她大三岁的赵梦桃是她的榜样,也是小组的灵魂,1963年,赵梦桃病重,小组以她的名字命名,吴桂贤接过了精神的火炬。 这份来自基层的光芒,很快就被时代放大了,她两次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成了纺织系统的先进典型,更被誉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当她和陈永贵一同被毛主席亲自点名留在北京时,她的个人身份,已经彻底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 从车间走进钓鱼台国宾馆,吴桂贤一开始住在11号楼,隔壁就是10号楼的江青,环境变了,但她骨子里的东西没变,她依然保持着工人的作息,清晨五点就起床批文件,开会讨论引进设备,别人谈宏观数据,她却从兜里掏出一把棉纱,追问节水指标,关心一线成本。 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工人,不是个“官”,她的工资关系一直在咸阳的工厂,每月领着67.2元,她严格执行“三三制”,时间分成三份,一份在中央,一份回原单位,一份搞调研。 在那些高层会议上,她总觉得资历浅,多数时候都在认真听,最后表态也只是“没意见”,这种拘谨,恰恰是她对自身工人身份的固守。 这种固守,在她主动选择人生道路时,体现得淋漓尽致,1977年,已经继续当选中央委员的她,却主动向中央递交了申请,请求辞去副总理职务,组织上考虑给她安排一个大城市的副市长,或是大型国企的副厂长,她都谢绝了。 她只有一个念头:回家,回西北国棉一厂去,这个选择,比当初当上副总理更能说明她是谁,权力巅峰的风景固然好,但她内心最归属的地方,还是那片熟悉的纺织机轰鸣声。 回到工厂后,她先后担任厂党委副书记和工会主席,1988年,她被派往深圳,执掌一家合资纺织公司,职业生涯始终没离开“纺织”这个老本行,直到1998年退休,她的身份认同始终如一。 退休后的吴桂贤,把工人的奉献精神,投入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她创办教育扶贫基金,成立“深圳市振兴陕西促进会”为家乡招商引资,从为国家生产棉纱,到为社会服务奔走,她用一生诠释了一个劳动者的本色。 她的故事,终究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一个工人对自我身份最彻底的践行。

0 阅读:0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