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妻子反对,借遍亲朋好友又咬牙贷款几十万,终于凑够了120万买下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明清古宅,此后他又把后半辈子的时间,都放在了修缮复原这座老宅上面,如今20多年过去了,他和这座宅子近况如何? 你可能不知道,耿保国买宅那年,平遥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当时的平遥还是个贫困县,根本拿不出钱修这些破败的老建筑,只能把一部分古宅拿出来拍卖,让买家自己修缮。他看中的这处宅子不一般,是明末清初建的,原是“日升昌”票号掌柜冀玉岗的祖业,有400多年历史,比乔家大院还早250年,在平遥4000多个古院里,位置、历史、面积都是顶尖的。可当时这宅子已经荒废得不成样子,二楼屋顶的草长到半人高,不少房间漏雨,墙皮脱落,梁木都发了霉,谁看了都犯怵。 耿保国并非出身豪门,买宅前只是平遥当地一名普通的生意人,靠着经营小百货和土特产积攒下些家底。他对古建筑的执念,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少年时的经历——小时候他常跟着祖父在平遥古城里穿梭,祖父曾是古城内小有名气的木匠,常给他讲古宅里的历史故事,那些雕梁画栋在他心里埋下了保护的种子。正因如此,当得知平遥拍卖古宅时,他不顾家人反对也要拿下,即便知道修缮会是无底洞。 买下宅子后,耿保国第一时间请来平遥当地精通古建筑修缮的老工匠,可开工没几天就遇到了难题。古宅的梁木大多已经腐朽,需要更换的木料必须是与原建筑年代相符的老松木,这种木料在当时的平遥很难找到,他只能托人去周边的太原、晋中甚至陕西等地寻访。为了凑齐木料钱,他不仅变卖了家里的积蓄,还关掉了经营多年的百货店,把所有精力都投到老宅上。妻子虽有埋怨,但看到他白天跟着工匠一起搬木料、查图纸,晚上还在灯下研究古建筑文献,最终还是选择默默支持。 修缮过程中,耿保国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雕花雀替,他都要求工匠按照原有的纹路和工艺复原。当时平遥古城的古建筑修缮技术尚未形成规范,很多工匠对复杂的明清建筑结构不熟悉,他就从省文物局借来《平遥古城古建筑修缮规范》等资料,逐字逐句读给工匠听,还带着工匠去平遥已修复的城隍庙、县衙等建筑实地学习。因长期在潮湿的老宅里工作,他的膝盖落下了毛病,阴雨天常常疼得站不起来,但只要一想到宅子复原后的样子,他就咬牙坚持。 2001年,经过4年多的初步修缮,老宅的主体结构终于恢复完整,可耿保国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开始四处搜集与“日升昌”票号和冀玉岗相关的文物,从民间收购了当年票号使用的算盘、账本,还有冀家后人留存的旧家具。为了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古宅历史,他还自学了文物陈列知识,把搜集来的文物按照当年的生活场景摆放,让老宅逐渐有了“活”的气息。随着平遥古城知名度的提升,不少游客慕名来到他的老宅参观,他也顺势将部分区域开放,收取少量门票,用这笔收入继续补贴后续的修缮费用。 如今的耿保国已年过七旬,头发虽已花白,但每天仍会在老宅里转上好几圈,检查门窗是否完好、木料有无虫蛀。他的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学习古建筑保护知识,逐渐接手老宅的日常管理。这座曾破败不堪的明清古宅,如今不仅成为平遥古城里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之一,还被列为当地的民间文化展示基地,每年接待上万名游客。从当年众人不解的“疯狂举动”,到如今守护文化遗产的典范,耿保国用20多年的时间证明,对历史的坚守终会换来时光的馈赠。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妻子反对,借遍亲朋好友又咬牙贷款几十万,终于凑够了
微笑着前行
2025-10-08 07:25:46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