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生命垂危,在医院他对于右任立下遗嘱: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三、诸公皆当勉力进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我为调和南北事费尽心力,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死亦何悔? (参考资料:2018-04-05 【英雄烈士谱】宋教仁: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行者)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人被誉为“宪政之父”,但这个称号背后,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双重身份,他既是梦想用法律和秩序重塑国家的“铸法者”,也是一个亲手颠覆旧世界的“破局者”,这个人就是宋教仁。 他的理想国蓝图,是在日本法政大学留学时一笔一画勾勒出来的,那段时间,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西方的政治学说,系统性地翻译了大量关于宪法、财政和警察制度的文献。 这些工作让他对世界主要国家的政经法律体系了如指掌,也让他心中那套三权分立的宪政构想日益清晰。 这个构想甚至与孙中山发明的五权宪法都有所不同,足见其独立的思考,辛亥革命后,他终于有机会将理论付诸实践,作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制院院长,他参与起草了《鄂州临时约法草案》等关键文件。 为了捍卫自己参与构建的《临时约法》,他甚至不惜辞去民国首届内阁农林总长的职务。 但在成为建设者之前,他首先是个不折不扣的革命者,早在武昌文华书院求学时,他就被吴禄贞等人的革命团体所吸引,从此走上了反清的道路,1903年,他结识了黄兴,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创立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的华兴会。 他不仅在武昌发起名为“科学补习所”的组织,还积极参与策划长沙起义和广州起义,起义计划泄露后,他被迫流亡日本,但他从未停止战斗,他用“渔父”的笔名在《民立报》上发表大量文章,用笔杆子搅动风云。 黄兴离开后,他甚至在1907年被委以重任,主持同盟会的日常工作,成了革命的核心人物之一。 1913年,这位“破局者”似乎迎来了“铸法者”身份的最高光时刻,在他主持下,国民党在中华民国首次国会选举中大获全胜,一举拿下参众两院392个席位,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他意气风发,准备依照欧洲的“内阁制”惯例,以党首身份组建新内阁,成为医治“不良政府”的“医生”。 然而,命运的交叉点,往往就是悲剧的引爆点,3月20日,上海老北站,黄兴、于右任等人正在为即将北上的宋教仁送行,突然一声枪响,子弹从他后背射入,击中右肋,留在了腹部。 那个策划暗杀的洪述祖,和当场逃逸的凶手,将这位“铸法者”的理想,连同他的生命,一同击碎了。 在沪宁铁路医院,抢救失败,他自知时日无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保持着惊人的清醒与条理。 他向于右任口述了三条遗嘱:将自己的藏书全部捐给南京图书馆,托付黄兴等人照顾老母,并勉励同志们继续奋斗,不要因他而放弃责任。 他甚至授意黄兴代笔致电袁世凯,希望这位大总统能保障民权,他说,自己为调和南北所做的努力被人误解,但死而无悔,3月22日凌晨4时48分,年仅31岁的宋教仁停止了呼吸。 他的死,让整个社会为之悲恸,孙中山为他写下挽联:“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这副挽联,或许是对他双重身份最精准的概括。 他因“破局”而生,最终为“铸法”而死,以“宪政殉道者”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历史之中,如今,他的墓地静静地坐落在上海的静安区公园内,见证着那段未竟的理想。
[太阳]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生命垂危,在医院他对于右任立下遗嘱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10-07 17:48: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