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人大吴晓求教授这话太戳心:老百姓取自己的钱,凭啥要跟银行报备用途? 就因为对面银行送桶油想转个存,就得被追问半天;有的地方取笔钱还要去派出所签字,这哪是办业务,分明是把储户当贼防。银行说这是为了反洗钱、保流动性,但再正当的理由,也不能越界侵犯隐私啊。 别觉得这是小事,这恰恰是信心的“晴雨表”。宏观数据再好看,老百姓取钱不踏实、消费没底气,体感也上不来。信心从不是喊出来的,是你能自由支配存款、不用应付无端盘问的踏实感堆出来的。 吴晓求教授的质疑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戳中了当下储户与银行之间的信任痛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应当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侵犯,而“报备用途”“派出所签字”等附加流程,并未在法律中找到明确依据,本质上是银行将反洗钱的合规压力,变相转移到了普通储户身上。 反洗钱确实是金融监管的重要环节,2006年颁布的《反洗钱法》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对大额交易、可疑交易进行监测,但法律针对的是“可疑行为”而非所有储户。现实中,不少银行却将标准扩大化,即便储户支取数万元用于装修、医疗等日常开支,也需反复提供证明材料,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违背了立法初衷,更让普通百姓感受到了不必要的约束。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过度管控正在影响居民的消费信心。2024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储蓄率仍维持在34%左右的高位,尽管政策多次鼓励消费,但不少百姓仍选择把钱存在银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未来用钱时遭遇“取款难”——当人们不确定自己的存款能否随时自由支取时,自然会减少即时消费,优先选择储蓄避险,这与扩大内需的政策目标形成了明显矛盾。 银行或许有自己的顾虑,比如近年来个别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导致储户集中取款,进而引发挤兑危机。但防范风险不能以牺牲储户权益为代价,更不能用“有罪推定”的思维对待所有客户。实际上,成熟的风险管理应依靠精准的大数据监测,对真正的可疑交易进行排查,而非让所有储户为少数风险案例“买单”。例如,部分银行已开始通过分析客户历史交易记录、职业背景等信息,对低风险客户简化取款流程,这种差异化管理既兼顾了合规要求,也保障了普通储户的便利。 从更深层来看,储户对取款自由的在意,本质上是对金融体系信任的体现。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出现过银行挤兑现象,当时正是通过保障取款自由、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才逐步重建了市场信心。如今,随着金融市场的成熟,公众对权益的诉求更加强烈,“取钱要报备”这类流程,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资金安全是否有保障”,进而动摇对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信任。 监管部门也已注意到这一问题,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召开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规范银行服务行为,杜绝不必要的流程冗余,保障储户合法权益”。这一信号释放后,已有部分地区的银行调整了取款政策,取消了小额取款的用途报备要求,储户的反馈普遍积极。 信心的重建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银行真正站在储户角度优化服务,需要监管部门在合规与便民之间找到平衡,更需要每一次取款、每一笔存款都能让老百姓感受到“我的钱我说了算”。当取自己的钱不再需要反复解释用途,当银行把储户当成服务对象而非防范对象时,消费信心的回升、金融市场的稳定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终于有人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人大吴晓求教授这话太戳心:老百姓取自己的钱,凭啥要跟
微笑着前行
2025-10-07 10:25:40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