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不是为了竞选国民党主席而来! 中国国民党主席参选人第三次辩论会结束了。其他参选人可能真是奔着当选国民党主席而努力,而张亚中校长似乎不是。他一直在宣讲自己的正确思想、理念和抱负!同时,他不断指出其他参选人的缺点和不足,以便当选党主席后进行改正,更好地为国民党的未来效力!他在讲台上针对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全部。就凭这一点没人能做到!这是他的胆量、气度和魄力!这便是"公平"!参选人对张校长的批评指出各自进行了澄清,这很正常。毕竟"忠言逆耳",但"利于行"!他似乎在告诉所有人,不要竞选时说一套,当选后另做一套!确实值得肯定、尊重和尊敬! 张亚中这番做派,实则植根于他数十年的学术背景与政治实践。作为政治大学外交学系教授暨孙文学校总校长,他长期研究两岸关系与国民党党史,其言论往往带有鲜明的理论建构意图。2021年国民党正值低谷期,党内路线争议不断,张亚中参选主席的本质诉求,是通过辩论场域进行一场党内思想启蒙运动。 与侧重组织改革或选举策略的参选人不同,张亚中的竞选活动始终围绕《创造两岸和平备忘录》等理论著作展开。在多次辩论中,他坚持批判党内存在的“买办思维”与“避战心态”,这种直指问题核心的作风,恰是源于其对国民党历史脉络的深刻认知。从党史角度看,这种敢于直面党内积弊的姿态,依稀带有民国时期国民党改组派进行党内批判的遗风。 值得注意的是,张亚中的批评体系建构在详实的史料基础上。当他指出党内民主机制缺失时,常援引从同盟会时期到威权时代的组织演变史;论及两岸政策摇摆,则会对比两蒋时期与解严后的政策文献。这种以史为鉴的论述方式,使他的批评超越了个人攻讦层面,成为对国民党发展路径的系统性反思。 在选举政治的框架下,张亚中现象折射出国民党深层次的身份焦虑。当其他参选人聚焦胜选方程式时,他执着于厘清党的意识形态根基,这种错位恰恰暴露了该党在核心价值与实用主义之间的长期挣扎。从其现场收到的党员反馈可见,部分基层支持者确实渴望通过思想辩论重振政党灵魂。 历史地看,国民党内部向来存在理念派与实务派的张力。张亚中的竞选姿态,恰似1950年代雷震通过《自由中国》杂志对党国体制的批判,虽立场相异,但都展现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特殊模式——不以权力获取为终极目标,而是将政治场域转化为思想传播的讲台。 这种“非典型竞选”的背后,是台湾政治生态演变的必然产物。随着蓝绿对峙模式固化,国民党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摇摆愈发剧烈。张亚中试图通过主席选举重塑政党认同的努力,本质上是对李登辉时期以来路线调整的再调整,其历史意义可能远超选举结果本身。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张亚中不是为了竞选国民党主席而来! 中国国民党主席参选人第三次辩论会结束了。其
微笑着前行
2025-10-04 10:25: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