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29日,解放军驻琼某部9名战士武装泅渡琼州海峡,每人携带手枪、子弹

微笑着前行 2025-10-04 09:25:14

1965年9月29日,解放军驻琼某部9名战士武装泅渡琼州海峡,每人携带手枪、子弹、手榴弹、匕首等装备,总负重超10斤,于6时从澄迈角(今海口观海台附近)下水,14时30分在雷州半岛朋寮角登岸,全程34.4公里,耗时8小时30分钟。后来被记集体一等功,誉为“征服琼州海峡九蛟龙”,黄信雄、叶乐浓获个人二等功,其他人荣立三等功。 这可不是普通的游泳,是带着实打实的装备在海里搏命。34.4公里的海峡,浪头翻涌时能把人掀得晕头转向,水下的暗流更是藏着看不见的危险。十斤重的装备缠在身上,每划一次水都得费上双倍力气,更别说长时间浸泡在海水里,皮肤发皱、肌肉酸痛都是家常便饭。 这9名战士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严苛训练的结果。当时驻琼部队肩负着守卫南海海疆的重要使命,琼州海峡作为连接海南岛与大陆的关键水道,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为应对可能的复杂作战环境,部队专门针对性开展武装泅渡训练,从基础的体能储备到水中装备操控,再到应对海浪、暗流等突发情况的技巧,每一项训练都紧贴实战需求。黄信雄、叶乐浓等骨干战士更是在日常训练中主动加码,不仅每天坚持超额完成游泳里程,还反复琢磨如何在负重状态下保持最佳划水效率,这些积累为此次成功泅渡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次武装泅渡的成功,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与精神感召力。上世纪60年代,我国海防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驻琼部队此次行动,不仅检验了官兵在复杂海域环境下的机动能力,更向外界展示了解放军守卫海疆的坚定决心与过硬本领。消息传开后,部队内部迅速掀起向“九蛟龙”学习的热潮,许多官兵主动申请加入武装泅渡训练队伍,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为海防建设贡献力量。而在地方,他们的事迹也通过报纸、广播等渠道广泛传播,成为激励民众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的鲜活教材。 从历史资料来看,这9名战士在泅渡过程中还展现出极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海峡中水流复杂,单人泅渡极易偏离方向或遭遇危险,他们始终保持着紧密的队形,互相观察彼此状态,发现有人体力不支便及时靠近提供支撑,遇到暗流干扰则共同调整方向。这种默契的配合,既源于平时训练中反复打磨的协同战术,更体现了人民军队“团结互助、生死与共”的优良传统。正是依靠这种集体力量,他们才能在8个多小时的高强度泅渡中,无一人掉队,最终全员成功登岸。 即便放在今天,34.4公里的武装泅渡依然是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而在60年代的条件下,其难度更甚。当时没有先进的导航设备与后勤保障船只随行,战士们只能依靠经验判断方向,凭借自身意志对抗身体的极限。他们在泅渡中不仅要克服体力消耗,还要时刻留意装备安全,防止枪支、弹药因海水浸泡或剧烈动作受损,这种对任务的高度负责与严谨态度,正是人民军队优良作风的生动体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93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9

用户10xxx69

15
2025-10-04 18:56

毅力是何等的强悍

用户18xxx55

用户18xxx55

5
2025-10-07 09:23

无太大意义,坐木舟船半渡后再下水,当省体力,上岸撕杀。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