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最近栽的跟头,不大,却真疼——把自家的枭龙战机技术教给了土耳其,想着拉兄弟一块干,结果人家学了手艺,转身就抢走了印尼那笔原本稳到不能再稳的大单,千亿级订单,飞了。 要论枭龙战机对巴基斯坦的金贵程度,那可是能当 “国防名片” 用的硬通货。这款中巴联手打磨二十年的战机,可不是花架子,2023 年巴基斯坦主办的 “印度河之盾” 军演上,枭龙 Block3 型直接上演了一场 “以弱胜强” 的好戏。 当时参与军演的有沙特的 F-15SA、土耳其的 F-16C/D 这些美式先进战机,其中沙特的 F-15SA 还是定制款,装着和 F-15EX 同款的 AN/APG63V3 有源相控阵雷达,按说重型战机的机动能力该碾压轻型机,可枭龙硬是凭着真本事把它们都压了下去。 秘诀就藏在枭龙的 “眼睛” 和 “武器” 里 —— 它搭载的中电科十四所 KLJ7A 雷达是数字有源相控阵体制,比 F-15SA 的雷达领先一代,探测距离能到 170 公里,还能同时跟踪 12 个目标;配套的 PL-15E 中距导弹射程 145 公里,比 F-15SA 用的 AIM-120C7 远了近 40 公里,妥妥的 “先敌发现、先敌开火”。 靠着这套组合拳,枭龙让巴基斯坦成了伊斯兰世界唯一能造四代机的国家,卡姆拉工厂累计组装了 150 多架,说是 “吃饭家伙” 一点不夸张。 可巴基斯坦偏要在 “兄弟情” 上赌一把。2025 年初,眼看土耳其的 KAAN 五代机项目卡在量产瓶颈里动弹不得,巴基斯坦大手一挥,把枭龙二十年积累的家底都亮了出来:气动布局优化方案、模块化组装流程、整机测试方法,连供应链管理的门道都没藏着。 要知道这些 “软技术” 看着不起眼,却是量产战机的关键 —— 土耳其之前顶多组装过 F-16 部件,连独立造四代机的经验都没有,巴基斯坦这波操作简直是把 “作业” 直接递到了人家手里。 这边巴基斯坦还等着 “兄弟联手赚大钱”,那边土耳其已经拿着学来的手艺去抢生意了。印尼本来早就盯上了枭龙,毕竟 2023 年军演时印尼观察员就在场,亲眼见过枭龙的实力。可 2024 年印尼老战机接连三起坠机,急着更新机队,土耳其瞅准机会抛出了 “杀手锏”:不光承诺 2028 年前交付首批 KAAN,还答应帮印尼建本地总装线,连联合研发的甜头都给上了。 这条件可比单纯卖飞机诱人多了,印尼防务圈一下就心动了,2025 年 6 月直接签了 48 架、100 亿美元的合同。更狠的是,土耳其紧接着又拿下了沙特的意向订单,百架战机又是百亿美元进账,两笔单子合计 200 亿,全是原本可能流向枭龙或中国歼 - 35E 的肥肉。 沙特的选择更戳巴基斯坦的心窝子。作为长期依赖美制装备的中东土豪,沙特正想搞装备多元化,土耳其打着 “非传统军工大国” 的旗号,政治敏感度低,还同意用石油抵部分货款,再加上本地化生产承诺,一下就击中了沙特的需求点。 更讽刺的是,卡姆拉工厂的工人一边组装着枭龙,一边还得学土耳其给的 KAAN 图纸,埃及、阿塞拜疆的考察团更是直接绕开巴基斯坦直奔土耳其看样机。 其实巴基斯坦本有机会避免这步棋。当年中巴合作枭龙时,中国就留了后手:发动机、雷达这些核心部件全由中方供应,利润四六分账,后续维护升级的肥肉也牢牢攥在手里,就是怕技术外泄出问题。 2017 年巴基斯坦买土耳其 T129 直升机,结果美国断供发动机,最后还是转投中国武直 10,这早就该是个提醒。可巴基斯坦偏偏把 “软技术” 当成了维系兄弟情的筹码,忘了军贸市场从来都是 “利字当头”。 现在订单飞了还是小事,土耳其靠着偷师枭龙,一下成了全球第四个能出口五代机的国家,直接成了枭龙的天敌 —— 以后埃及、阿塞拜疆这些潜在客户,都得先去土耳其那逛一圈,巴基斯坦再想卖枭龙,难度直接翻倍。 更要命的是,巴基斯坦自己的核心技术还卡在外头,雷达、发动机、飞控系统全得靠进口,本想靠技术合作提升地位,结果反倒养出个懂自己底牌的对手。 土耳其 KAAN 现在虽然还依赖美制 F110 发动机,可光靠从枭龙那学来的组装体系和成本控制本事,就足够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了。 这场闹剧说到底,是巴基斯坦把军贸想得太温情了。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从来没有 “兄弟情能当饭吃” 的道理,枭龙再能打,技术握不住、底线守不住,照样会被人抄后路。 200 亿订单飞走的背后,是军工产业的战略滑坡,是未来市场的提前失守,更是给所有依赖技术合作的国家提了个醒:能靠得住的从来不是口头交情,而是攥在自己手里的核心能力。 土耳其现在风光无限,可核心部件被美欧卡着脖子,未来能不能兑现承诺还两说,但巴基斯坦吃的这记闷亏,怕是多年都缓不过来。
中国武器下一个需要实战检验的,很可能就是能不能击落美国的F-35隐身战机,眼下来
【1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