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杨思禄率部伏击日军,根据情报,日军大概有30余人,可日军出现时

昱信简单 2025-11-26 18:45:37

1943 年,杨思禄率部伏击日军,根据情报,日军大概有 30 余人,可日军出现时,杨思禄却是脸色大变:“怎么来了 150 多人?”山风裹着草屑刮在脸上,杨思禄趴在土坡最前面,手指紧紧抠着地上的石头。他身后五十多个战士都屏住了呼吸,枪托抵着肩膀,眼睛盯着山下那条唯一的土路 —— 原本按 30 多个日军准备的伏击圈,现在要塞进五倍多的敌人,连他自己都能听见身边通讯员小王倒抽冷气的声音。 “别慌!” 杨思禄压低声音,喉咙里带着点沙哑,“看清楚,前面是尖兵,后面有骡马,这是支运输队,不是作战部队!” 1943年秋,土坡后的草丛里,杨思禄和五十多个战士伏着。 枪托抵在肩上,眼睛盯着山下那条唯一的土路——情报说日军三十余人,这伏击圈刚够收紧。 突然,土路尽头扬起尘烟。 不是零星黑影,是黑压压一片,数过去竟有一百五十多。 山风裹着草屑刮在脸上,杨思禄手指紧紧抠着地上的石头,指节泛白。 身后通讯员小王倒抽冷气的声音,比风声还清楚。 “怎么来了这么多?” 小王的声音发颤,枪托撞了下杨思禄的胳膊。 杨思禄没回头,眼睛死死盯着那群人影:前面尖兵端着枪,却东张西望不警惕;后面跟着骡马,缰绳晃悠着,背上驮着沉甸甸的木箱。 难道情报错得这么离谱?还是我们漏看了什么? 他忽然按住小王的枪:“别慌!” 喉咙里带着点沙哑,“看清楚,作战部队哪会带这么多驮货的骡马?这是运输队,不是作战部队!” 这话像块石头落进水里,身后战士们屏住的呼吸,慢慢匀了。 山风还在刮,草屑依旧扑脸,但杨思禄抠着石头的手指松了松。 他看见最前面的尖兵踢了踢路边的石子,漫不经心。 身后传来拉枪栓的轻响,干脆利落,再没了刚才的抖。 后来才知道,那木箱里是药品和弹药,正好补了部队的急缺。 危急时,多盯一眼骡马的缰绳,慌乱里藏着转机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昱信简单

昱信简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