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得知毛主席逝世后,感到十分悲痛。他感慨道:“今后,再也不会有像毛主席这样伟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19 00:54:59

陈永贵得知毛主席逝世后,感到十分悲痛。他感慨道:“今后,再也不会有像毛主席这样伟大的领袖,能够把一个农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捧到那么高的地位了。” 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主席逝世的电报送到大寨,屋里一下子安静得只剩抽泣声。 陈永贵在炕沿上一坐,几天茶饭不思,跟身边人念叨,说以后再遇不上这样的领袖了,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能被托到国家主人那个位置上,这辈子算是走了大运。 听着像一句随口的感慨,其实把他这一生的路都点了个遍。 他出身穷得掉渣,少年时候连字都认不了几笔,是毛主席带着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像他这样的人才翻身,有了地,有了腰杆。 他认这个人,也认这条路。中央一喊搞合作社,他就往前冲。 一九五二年,大寨在他的带头下先办合作社,当年收成都比往年长一截,年底全村干脆一块进了初级社。 合作化高潮起来,大寨办起高级社,集体家底厚了,粮食够吃还上得了交;一九五八年公社化,大寨成了大寨公社下面的一个生产大队,他照旧当党支部书记,白毛巾一扎,早晚都在人堆里、在地头上。 平日里一边干活,一边琢磨咋管人、咋管田,慢慢摸出一套党支部抓生产、抓思想的路子,大寨在晋中地委那儿成了样板。 一九六三年夏天,一场暴雨把这个山沟村推到台前。 山洪像拐了弯的猛兽冲下来,十几年修出的梯田被冲得七零八落,庄稼和土层一股脑往下跑,差不多七成社员的房子倒了,人当场成了无家可归。 有人急得直抹眼泪,跑去问他:地没了,房也没了,这日子咋过。他咬着牙回一句,人一个没少,人还在就算赢,地能再修,房能再盖。 山西省委和晋中地委连夜研究,准备重点扶一把。 大寨党支部先开会,抛出个“三不要,三不少”: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资不要;当年社员口粮不能少,收入不能少,上交国家统购粮也不能少。 外头干部听了直摇头,说这不是吹牛还能是什么。 结果年底一算账,大寨平均亩产七百多斤,总产二十多万斤,交给国家十二万斤,社员肚子没饿着,被冲毁的房子也盖得比原来结实。 省委派人下去核查,觉得这些数字没掺水,这个典型立得住,从这以后,全省向大寨、向陈永贵学成了股风气。 风没停,一路刮到了北京。 一九六四年初,大寨这个山村和那个裹白毛巾的支书被端上了中央版面。 北京市委把他请进人民大会堂,给几千名干部讲大寨怎么干出来,他讲的都是农民摸得着的例子,赵树理听完,说这人讲话有股辩证味。 差不多同一时段,毛主席在各地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一九六四年三月二十八日,专列停在河北邯郸,他把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叫到车上,问农村“五反”,问干部拿高工分、不下地干活的情况,陶鲁笳就把大寨搬出来,说那里的干部和社员一起劳动,干部工分和社员有差别不离谱,靠制度压住了高工分的风气。 毛主席听得仔细,又问“陈永贵”三个字怎么写,问这人识不识字,听说小时候没上过学,后来靠干活空隙自学,现在能看报,能借着字典啃《毛泽东选集》,当场就说要材料。 往后在南京听国家计委谈第三个五年计划设想时,他讲搞好社会主义教育的几条标尺,举例子用的就是大寨的“三不要,三不少”,说那里有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劲儿。 那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他过生日,用自己的钱在人民大会堂摆了一桌,叫来一些大区书记、中央干部,也叫来不少全国劳动模范,陈永贵裹着那条白毛巾走进大厅,被请到主席身边坐下,当众被夸是有实践、有知识、懂辩证法的农民书记,这一下,谁都看出来毛主席是真看重这个人。 一步一步,风把他托上了更高的台阶。 那几年风向就是这样,他顺着风口往上走,党的九大在毛主席提名下当上中央委员,党的十大继续当选,还进了中央政治局。 七四年筹备四届人大时,毛主席想让工农出身干部当副总理,和周恩来一合计,把陈永贵列进名单,老同志们也点头。 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三日,四届人大任命周恩来为总理,同时宣布十二名副总理,他排在第七,九月中央又在大寨开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邓小平、华国锋等政治局委员都到了,山沟里挤满中央要员,对他来说,那是光景最好的几年。 好景之后,风向开始变冷。 一九七五年底,毛主席病情一日不如一日,他在各地跑得更勤,抓农业生产,也靠忙碌压着心里的不安。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主席逝世,他痛哭失声,几天茶饭不思,那句“再遇不上这样的领袖”的话,就是那个时候说出口的。 一九七七年党的十一大,他照旧当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在国务院分工里还是抓农业,出于对毛主席的感情,跟着华国锋提“两个凡是”,继续推学大寨、普及大寨县,一九七七年十一月还提农村所有制从生产队向大队一级过渡,在昔阳县做试点,这套想法和农村实际拧着劲,没有推开。 次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把不少旧账翻出来,他辞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副总理职务。 一九八六年三月,他在北京去世,中央为他办了追悼会。 那句只像是随口说给身边人听的感叹,跟大寨山坡上的梯田一样,最后变成一道印记,留在那个年代。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