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这次真的把火点到中国门口了! 11月7日日本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这位被称为“安倍路线继承人”的政客,一句“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把台海和日本自卫队的动向直接挂钩。 这不是一般的口误,而是日本战后史上,第一次有高官在正式场合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对中国来说这不是挑衅,而是踩红线。 事发之后,中国方面反应迅速,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当晚就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要求日方立即纠正错误。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甚至直接定性为“侵略行为”,并强调中国有权利行使自卫权,这种表态,在中日关系中极为罕见,说明事态已经不只是口头交锋那么简单。 高市早苗并不是第一次“惹事”,她一贯持右翼立场,否认南京大屠杀、慰安妇问题,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甚至还扬言即使担任首相也不会停止参拜。 她在去年APEC期间曾与台湾人员接触,并称对方为“总统府资政”,让中方当场抗议。 这次的发言,不只是延续她一贯的政治立场,更像是在为修宪和扩军铺路,也是在国内右翼势力不断升温的背景下,试图借“台海话题”聚拢支持。 但这次,她选错了方向。 中国的回应不只是外交抗议那么简单,文旅部、教育部、外交部几乎同时发布公告,建议中国公民暂缓赴日旅游、留学。 国航、东航等多家航司提供日本航线免费退改服务,间接给日本旅游和航空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要知道2024年中国游客在日消费占比21.3%,一旦断流,对日本服务业的冲击不言而喻。 除了旅游这块,贸易也悬着一把刀,2024年中日贸易额高达3083亿美元,如果中方选择在稀土出口上动手,最先受伤的将是日本的半导体、汽车、电池等高科技产业。 日本企业界已经开始表达担忧,尤其是依赖中国市场和原材料的制造商,正在重新评估风险。 军事层面,中国国防部已经明确表态,如果日方军事介入台海,“必将迎头痛击”。 新华社也发表评论文章,标题就叫《错判时与势,注定撞南墙》,话说得不绕弯子,信号也非常清楚。 压力不仅来自中国,日本国内也并非铁板一块,立宪民主党、共产党等在野党集体批评高市“理解安保法制不充分”,要求其撤回言论。 前首相野田佳彦直接指出,这番表态“轻率且危险”,一些市民团体也在首相官邸前举行抗议集会,要求高市辞职。 高市的表态也让日本政府陷入尴尬,虽然官房长官木原稔试图降温,说“应通过多层次沟通来避免局势升级”。 但高市本人却在11月10日再次强调,她的发言是“基于最坏情况假设”,拒绝撤回,显然她并不打算后退半步。 国际社会目前保持观望,美国至今没有对高市的发言作出明确回应,特朗普政府眼下更关注如何稳定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对日本的外交冒进行为显然兴趣不大。 G20峰会上,日方虽试图与中方沟通,但中方的反应非常冷淡,高层会晤至今没有安排。 而接下来,2026年深圳APEC峰会将成为一个关键节点,中国作为东道主,拥有议程设置和参会安排的主导权。 参考2025年APEC期间中日高层因高市言论未能会晤的先例,如果她继续强硬立场,极有可能被边缘化,中方有可能让她“坐冷板凳”,甚至直接排除在重要交流之外。 更严重的后果是外交上的冻结。捷克总统帕维尔在涉台问题上挑战中国立场后,已经被中国纳入“外交拉黑名单”,双方高层往来至今停滞。 如果高市继续不改口,日本恐怕也会步其后尘,对于一个高度依赖外交斡旋的国家来说,这不是闹着玩的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就在11月17日,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已秘密访华,试图解释高市言论背后“并非官方立场”。 这说明即使高市不收口,日本政府内部也在找机会止损,但问题在于损失已经发生,信任裂痕很难快速弥补。 这次危机和以往中日之间的争端不同,它不是单纯的历史问题、也不是岛屿争议,而是直接挑战中国对台海的核心立场。 这种问题容不得模糊地带,高市早苗把自己放在了风口浪尖上,也把整个日本政府推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位置。 中方的立场已经摆得非常清楚,一个中国原则不容挑战,任何形式的军事介入都视为侵略。 外交空间可以谈,但前提是必须纠正错误,这是底线也是中日关系能否恢复正常轨道的关键。 如果高市不改口,明年APEC峰会,恐怕就不是她能站在C位的场合,而如果日本政府继续放任她发声,那么中日之间的高层外交通道,很可能会长期封闭。 对日本来说这不仅意味着外交孤立,更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从企业投资到区域安全,都会受到波及。 这场风波的走向,取决于高市早苗是否愿意松口,也取决于日本政府是否愿意止损,而中国的态度很明确不容触碰的红线,碰一次,就会有一次代价。 信息来源: 《新闻周刊丨高市之“祸”:撕裂中日关系的“天崩开局”》——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