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日外交交锋热火朝天之际,欧盟突然发话了,欧洲议会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个别议员和“台独”分子的接触,不代表官方立场。 2025年11月正当中日因台湾问题在外交场合针锋相对时,一个不太起眼但分量不轻的声音从欧洲传来。 欧洲议会突然就“个别议员与台独分子接触”的风波,向中方明确澄清,欧盟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这一点没有模糊空间,个别人搞点小动作,不代表欧盟官方立场,说白了这锅欧盟不背。 这番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有背景的,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不久前在国会公开放话,说什么“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这话,分量不轻,火药味十足,中方立刻表达强烈不满,日方则继续嘴硬,双方关系因此迅速升温至高压状态。 就在这敏感时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萧美琴和外事部门负责人林佳龙跑到欧洲议会“刷存在感”,试图借助西方议会“刷人情”。 中方火速行动,外交部直接点名抗议,欧盟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种时候再装聋作哑,就不是沉默是金,而是自找麻烦。 于是我们看到欧盟通过外交渠道迅速划清界限,不同于2021年立陶宛让台湾设所谓“代表处”时的暧昧态度,这次欧盟的反应既快又清楚。 显然,现实利益摆在桌面上,欧盟这次可不想再被裹进意识形态的泥潭。 要说起中欧关系,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词就是“一个中国”,早在1975年中欧建交时,欧方就明确承诺不会与台湾保持任何官方往来。 这个承诺不是可选项,而是中欧关系的基本门槛。谁踩了这个红线,关系就不会好看。 近几年风向确实有点飘,2021年,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做文章,允许台湾设立“代表处”,结果不仅惹恼中国,还让自己在欧盟内部也孤立了起来。 欧盟当时虽然嘴上说支持立陶宛,但在WTO对中国提起的诉讼中,最后因证据不足悄悄撤案,算是以退为进。 从那以后个别欧洲议员开始频繁“窜台”,中方每次都严正交涉,欧盟虽然嘴上支持议会独立,但每次也都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说白了欧盟心里清楚,台湾问题不是可以随便开玩笑的议题。 站在现实利益角度看,中欧关系的“压舱石”,其实早已不在口头表态,而是实打实的经贸纽带。 中欧之间的贸易额,从1975年的24亿美元涨到2023年的7800亿美元,简直是翻了几百倍。 2023年中欧贸易逆势增长20%,达到4.84万亿元人民币,哪怕全球经济有点冷,中欧之间的生意却热得很。 尤其是新能源、光伏、机电这些领域,欧盟对中国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举个例子,中国光伏产品在欧洲市场的占比超过80%。 中欧班列已经开进欧洲25个国家、229个城市,2024年前8个月的开行量同比还涨了12%,这说明什么?说明供应链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更现实的是,如果欧盟真跟中国“脱钩”,德国的研究机构已经算过账了,每年可能损失多达360亿欧元。 这还是保守估计。面对这种账单,欧盟显然更愿意选“降温”而不是“脱钩”。 同时,欧盟内部也并不想当美国的跟班。美国这些年一直在对欧盟施压,要求对中国“强硬一点”。 但欧盟也不是没有脾气的战略自主是他们这些年挂在嘴边的话,特别是在俄乌冲突之后,欧洲经济承压严重,能源价格飞涨、通胀飙升,这时候若再失去中国市场,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我们看到,哪怕在对华政策上加了“去风险化”的标签,欧盟还是明确拒绝“脱钩”。 他们推行“去风险”更多是政治表态,实际操作中却是“加强对话”,比如2025年中欧刚刚举行了第25次领导人会晤,冯德莱恩、科斯塔都亲自访华。 2024年,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葡萄牙总理蒙特内格罗也接连访华,合作的主线从没断。 金融方面也有新动作,欧盟和中国达成了本币互换协议,金额高达3500亿元人民币和450亿欧元。 这不仅有利于中欧贸易结算去美元化,也为双方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议题上,中欧之间也有大量合作空间,尤其是2025年中欧联合发布的全球气候声明,释放出双方在多边主义上的共同立场。 欧盟希望在联合国体系里扮演重要角色,而中国也是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力量,双方在这一点上有共识。 说到底欧盟这次明确表态“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理性选择。 在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面前,欧盟很清楚,和中国对着干,不仅没好处,还可能自伤筋骨。 从趋势上看所谓“台独”势力的“国际空间”也越来越窄,2016年,台湾还有22个“邦交国”,到了2023年,只剩12个,事实说明“台独”在国际舞台上搞宣传,得到的回应越来越冷。 欧盟这次的澄清,正是国际关系中一个基本规律的写照,国家利益永远优先,意识形态不能当饭吃。 信息来源: 《“台独”政客在欧洲议会大楼参加会议,外交部:自我炒作的闹剧》——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