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中国长寿之王”龚来发去世,终身未娶活到133岁,可匪夷所思的是,他

笑蓝说 2025-11-14 16:43:29

1995年,“中国长寿之王”龚来发去世,终身未娶活到133岁,可匪夷所思的是,他却有一个公认的“坏习惯”,一百多年来从来都没有中断过!   1995 年贵州务川县,“中国长寿之王” 龚来发的葬礼上。 医生捧着他的生活记录皱眉 —— 这个活了 133 岁的老人,竟有百年抽烟习惯。 这看似矛盾的事,藏着他一生的生存智慧与生活哲学。   而他一辈子的生活状态,像山里的溪水,平淡却从不断流。   每天天刚亮,鸡叫头遍,他就会起床,先绕着屋子走两圈活动筋骨。   然后烧一锅热水,泡点自己晒的草药茶,慢悠悠喝上一碗。   接着扛着锄头去地里,不管刮风下雨,除非病得爬不起来,从不停歇。   他种的地不多,就几分,只种玉米、红薯和烟叶,够自己吃用就行。   中午回家,从不做复杂的饭,煮一锅玉米粥,就着腌咸菜或晒的干菜。   偶尔会挖点山里的野菜,焯水后拌点盐,吃得香极了,从不吃油腻的东西。   吃完午饭,他会坐在门口老梨树下,卷一根烟慢慢抽,抽完就眯着眼打个盹。   下午要么去地里除草,要么上山挖草药,傍晚太阳落山前准回家。   晚上他从不点煤油灯熬夜,天一黑就铺好稻草床,倒头就睡。   村民说,龚来发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也没发过脾气。   就算遇到糟心事,比如庄稼被野猪拱了,他也只是叹口气,第二天重新种。   这种规律、平淡又豁达的生活状态,是他长寿的重要原因,医生后来也这么说。   1932 年的冬天,村里王二家孩子得了急病,高烧不退。   大雪封山,郎中进不来,王二急得直哭,跑到龚来发家求助。   当时龚来发已 70 岁,听完二话不说,揣上烟丝袋和药篓就出门。   山路滑,他摔了好几跤,膝盖磕破了也没停下,硬是挖回救命草药。   孩子好转后,王二要送他粮食,他只拿了把烟叶:“这个比啥都实在。”   后来这事儿传开,村里谁家有难处,都愿意找他帮忙 —— 热心助人也让他心情舒畅。   1956 年,村里两户人家为争一块菜地吵得面红耳赤,差点动手。   龚来发正好路过,手里还捏着没卷完的烟,慢悠悠走过去。   他没劝架,反倒蹲在菜地边,掏出烟丝卷了两根烟,给两户人家各递一根。   “你们看这地,种玉米也够,种红薯也够,争啥?” 他边抽烟边说。   又指着远处的山:“我年轻时跟人争过猎物,后来才知道,争来的不如赚来的。”   两户人家听着,慢慢消了气,最后还主动分了地。他这种不纠结、少计较的心态,减少了情绪内耗。   1978 年,村里来了个年轻的知青,叫小李,刚来时总闹水土不服。   龚来发看他面黄肌瘦,就常叫他来家里喝玉米粥,还教他认草药。   小李好奇他抽烟的习惯,问:“龚大爷,您抽这么久烟,咋身体还这么好?” 龚来发当时正坐在老梨树下卷烟,指了指地里的庄稼:“你看我,天天干活,身子跟铁似的。”   又摸出烟丝袋:“这烟是自己种的,没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抽着放心。”   医生后来解释,他常年劳作锻炼了心肺功能,自制土烟无添加剂,伤害远小于市售香烟。   后来小李回城,还特意寄来一包烟,龚来发没抽,转送给了村里的老猎人。   1985 年,有电视台来拍龚来发,镜头里他正帮邻居家挑水。   挑着满桶水走在田埂上,脚步稳得很,一点不像 123 岁的老人。   记者问他有没有想过离开村子,他摇摇头:“这儿的山、这儿的地,我都熟。”熟悉的生活环境让他有安全感,减少了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   晚上节目组想留他吃饭,他摆摆手:“我习惯了自己煮玉米粥,你们吃吧。”   简单清淡的饮食,避免了肠胃负担,也是他长寿的关键之一。   有次他卷着烟,突然跟旁边的小孩说:“你看这烟,得慢慢卷,急了就散了。”   “做人也一样,慢慢来,别着急,日子才能过安稳。” 这种平和的心态,贯穿了他一生。   1995 年秋,龚来发去地里收红薯,回来的路上摔了一跤。   村民把他扶回家,他还笑着说:“老了,不中用了,这点路都走不稳。”   从那以后,他很少出门,大多时候坐在老梨树下,晒晒太阳,卷卷烟。   去世前一天,他让邻居帮他把烟叶收了,说:“明年春天,还能种新的。”   谁知道,这成了他最后的心愿,第二天早上,村民发现他安详地睡在床上,手里还攥着烟丝袋。   如今,老梨树下常有人坐着聊天,地上偶尔还能看到埋烟蒂的小土坑。   村里的老人会跟孩子讲龚来发的故事,还会教他们认龚来发种过的草药。   龚来发虽已不在,但他规律作息、清淡饮食、豁达心态的长寿之道,还在这片山里,慢慢流传着。       主要信源:(搜狐——“长寿之王”龚来发:单身到老活至133岁,生前爱好不太健康)

0 阅读:0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