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回家吃饭,夹起一块红烧肉,突然惊呼:“别吃,拿去化验!”,谁知

笑蓝说 2025-11-14 14:42:53

1964年,钱学森回家吃饭,夹起一块红烧肉,突然惊呼:“别吃,拿去化验!”,谁知,化验结果出来后,全家惊呆了,竟然有剧毒。   1955 年 9 月,“克利夫兰总统号” 邮轮驶离洛杉矶港。   钱学森扶着栏杆望向大海,手里攥着封来自香港的家书。   信里 “家中安好,望兄归乡” 的暗语,让他眼眶瞬间湿润。   这封不起眼的信,是他打破 5 年软禁、踏上归途的关键。   钱学森回国难,难在他掌握的核心技术成了美国的 “心病”。   1945 年二战结束后,他作为美军顾问考察德国导弹基地。   亲眼见证 V-2 导弹威力的他,回国后牵头建立中国首个火箭研究室。   美国军方深知他的价值,称 “他一个人抵得上五个师”。   这种战略级人才,美国绝不会轻易放走。   1950 年,钱学森提交回国申请的当天,麻烦就找上门。   美国移民局突然扣下他的护照,理由是 “怀疑从事共产主义活动”。   FBI 特工立刻搜查他的住所,带走了所有科研笔记和手稿。   “你研究的火箭技术,可能被用于军事对抗美国。” 移民局官员的话,成了软禁的开端。   此后 5 年,他被禁止离开洛杉矶,出门必须提前报备,身后总有特工跟随。   软禁期间,美国用名利诱惑,试图留住这位顶尖科学家。   加州理工学院提出给他涨薪 50%,还承诺新建专属实验室。   美国军方更是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参与顶级导弹研发项目。   但钱学森不为所动,每天坚持学习中文,整理回国要用的资料。   1954 年,钱学森在报纸上看到堂妹在香港的地址。   他灵机一动,用英文写了封家书,故意在信中夹入暗语。   “我迫切希望回到祖国,为家乡建设出份力。” 这句话被他反复修改。   他把信寄给香港堂妹,再由堂妹转交给周恩来总理。   这封跨越重洋的信,成了中国与美国谈判的重要筹码。   彼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会谈,释放钱学森成了谈判焦点。   美国提出要中国释放被俘的美军飞行员,才肯考虑放行。   周恩来总理权衡后,决定释放 11 名被俘飞行员作为交换。   1955 年 8 月,美国终于同意取消对钱学森的出境限制。   拿到护照的那一刻,钱学森第一时间订了前往中国的邮轮票。   1955 年 10 月,邮轮抵达香港海域。   钱学森看到岸边飘扬的五星红旗,激动得握紧妻子蒋英的手。   “我们终于回来了!” 这句话,他在心里憋了整整 5 年。   邮轮停靠深圳时,前来迎接的工作人员递上一杯热茶。   “祖国欢迎你,钱先生,你的科研梦想,在这里能实现。”   回国后,钱学森没来得及好好休整,就投入到导弹研究中。   1958 年,他在酒泉试验基地遭遇第一次危险。   宿舍窗户被人撬开,地上留下一枚未引爆的小型炸弹。   调查发现,是台湾特务受保密局指使,想破坏导弹研发。   “他们怕中国有自己的导弹,怕我们强大起来。” 钱学森对同事说。   从那以后,组织上给配备了 24 小时贴身警卫,住所周围加派岗哨。   1964 年,更惊险的 “红烧肉事件” 发生了。   那天他难得回家吃饭,妻子蒋英特意让厨师做了他爱吃的红烧肉。   刚端上桌,他就闻到一丝异常的苦杏仁味 —— 是剧毒氰化物的味道。   “别吃!” 他立刻制止家人,让警卫员把肉送去化验。   结果显示毒素足以致命,而厨师早已被台湾特务用家人性命要挟。   周恩来总理得知后,亲自批示:“必须确保钱学森同志的安全。”   很快,段恩润被派来负责食品安全。   这位抗美援朝老兵,每天清晨去菜市场挑选食材,全程紧盯。   食材拿回后,先用试纸检测,再送实验室化验,确保万无一失。   在段恩润的守护下,钱学森再也没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   他把全部精力投入 “两弹一星” 研究,经常住在试验基地不回家。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钱学森在现场看着蘑菇云升起,泪流满面。   1966 年,第一颗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他站在沙漠里久久不语。   晚年的他,依然牵挂国家科技发展,住在北京老房子里整理科研资料。   段恩润一直陪在他身边,从负责食品安全变成生活助理。   2009 年,钱学森逝世,段恩润在灵前敬了个标准军礼。   如今,钱学森的故居里,还摆放着当年那封家书和回国时的行李箱。   蒋英把他的手稿捐赠给国家图书馆,包括《工程控制论》初稿。   段恩润退休后,常去学校给孩子讲钱学森的故事,手里总拿着邮轮照片。   “钱先生教会我们,再难的路,只要心怀祖国,就一定能走通。”   这句话,成了无数人铭记他的理由,也成了祖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主要信源:(清华大学校史馆——《赤子归来——中美解密档案揭秘钱学森归国坎坷》)

0 阅读:0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