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杨振宁办公室的保险柜,打开,里面不是什么机密文件,是四百万美元的存单。 那是他把美国房子卖了的钱。一分没留,全扔给清华了。 2023 年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学术会,灯光聚焦主讲台。 91 岁的杨振宁扶着讲台起身,声音仍清晰有力。 身后屏幕突然切换画面,一张泛黄存单映入眼帘。 四百万美元的金额格外醒目,落款 1998 年纽约花旗银行。 全场原本的讨论声瞬间消失,众人目光都落在存单上。 这张存单的由来,要从 1957 年的斯德哥尔摩说起。 那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领奖时他穿着中山装。 记者问他国籍,他坚定回答:“我是中国人,来自台湾地区。” 那时他或许没想到,多年后会用半生积蓄回馈祖国。 1971 年夏天,中美关系刚出现缓和迹象。 杨振宁成为首位获准访华的美籍华人科学家。 在北京见到邓稼先,两人相拥良久,眼眶都泛红。 听邓稼先讲中国自主研发原子弹的历程,他当场落泪。 回到美国后,他四处演讲,向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发展。 也是那次回国,他看到国内基础科研的薄弱现状。 大学实验室里的仪器大多老旧,科研人才也相对匮乏。 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要为祖国科研事业做些实事。” 此后多年,他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促成学术交流。 先后推动数十位海外学者来华讲学,带来前沿理念。 1996 年,已 74 岁的杨振宁回到清华园。 在物理系的座谈会上,他提出筹建高等研究中心。 “要建一个能吸引顶尖人才的平台,补基础科研短板。” 测算资金时发现缺口巨大,他沉默了很久。 最终,他想到了自己在纽约的那栋住宅。 1997 年深秋,纽约的枫叶落满庭院。 杨振宁站在房子前,手指拂过院墙上的藤蔓。 这是他从普林斯顿小公寓打拼多年换来的家。 客厅里还摆着杜致礼生前喜欢的钢琴,落了层薄尘。 中介来评估时,他反复叮嘱:“一定要找到爱惜房子的买家。” 卖房的四百万美元到账那天,他没给自己留一分。 第一时间转到为清华筹建的专项账户里。 又亲自飞往香港,拜访多位企业家募集资金。 在一次晚宴上,他详细介绍清华科研规划到深夜。 最终说服几位企业家共同出资,解决了中心建设资金问题。 2000 年,清华高等研究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他亲自制定招人标准,不看 “头衔” 只看学术实力。 王小云教授带着密码学研究项目来申请时,他格外重视。 多次参与项目讨论,鼓励她突破传统研究思路。 后来王小云团队破解国际通用密码算法,轰动学术界。 除了筹建研究中心,他在物理领域的贡献从未停止。 提出的 “杨 - 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成为现代粒子物理基础。 该理论为后续统一电磁力与弱核力提供了关键框架。 即便到了晚年,他仍坚持撰写论文,发表研究成果。 2019 年,97 岁的他还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学术文章。 2015 年,杨振宁正式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 办理手续那天,他特意穿上一件新的中山装。 “终于能以中国公民的身份,为祖国做更多事。” 他的这一决定,也鼓励了更多海外华人学者回国发展。 同年,他被聘为清华物理系名誉主任,每周都去学校办公。 如今的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已成为国际知名科研平台。 先后培养出 30 多位国家级青年人才,承担多项重大项目。 在粒子物理、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这些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那张四百万美元存单的起点。 他用行动证明,对祖国的热爱与贡献,从来都不分年龄。 那张四百万美元的存单,也早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激励着后人。 主要信源:(中国慈善家——超越金钱:杨振宁的科学家慈善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