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李世民将李建成杀害之后,第一时间便去找大嫂玳姬,见到大嫂之后,

笑蓝说 2025-10-28 21:13:54

公元 626 年,李世民将李建成杀害之后,第一时间便去找大嫂玳姬,见到大嫂之后,慌张地说:李建成已经是我的刀下亡魂,你最好乖乖认清现实...玳姬自知在劫难逃,沉吟片刻后,便提出一个很是过分的要求。   626 年玄武门事变刚过,长安东宫弥漫着血腥味。   李世民提着剑闯入内室,面对玳姬直言:“建成已死。”   玳姬看着他染血的衣袍,指尖攥得发白。   这个昔日小叔子,此刻成了亡夫的仇人。   她没哭嚎,只是目光扫过门外 ——五个儿子被士兵看守,最小的还在哭着要爹。   李世民见状,语气缓和些:“归顺我,保你母子平安。”   玳姬心里清楚,这是胁迫,更是政治交易。   沉吟片刻,她抬起头:“我答应,但要保全五个孩子。”   这话让李世民顿住,他本想纳她入宫稳东宫旧党。   留着建成子嗣,等于留着隐患,可拒绝又显残暴。   朝臣都在看,他刚杀兄弑弟,不能再落屠戮侄辈的骂名。   “可以。” 李世民最终点头,却加了条件。   “孩子须送往边远之地,不得干预朝政。”   玳姬知道这是妥协的底线,含泪应下。   她清楚,从此母子相见,怕是难了。   当天下午,东宫旧臣听闻消息,议论纷纷。   有人说玳姬贪生怕死,有人懂她是为孩子妥协。   李世民借此宣告:“东宫已归,既往不咎。”   不少犹豫的旧臣,这才放下戒备归顺。   入夜,玳姬收拾行李,看着儿子们熟睡的脸。   最小的儿子抓着她的衣角:“娘,我们要去哪?” 她强忍着泪:“去个安静地方,以后要乖乖的。”   转身时,眼泪终于掉在衣襟上,冰凉一片。   次日,士兵护送孩子们离京,玳姬站在城楼上目送。   直到队伍变成小点,她才被宫女扶回新的宫室。   这里比东宫华丽,却像个镀金的笼子。   李世民偶尔来,话里话外都是试探,从无真心。   几个月后,李渊禅位,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   玳姬被封为姬妾,虽有位份,却处处受监视。   宫女太监看她的眼神,带着敬畏也带着疏离。   她知道,自己始终是 “前太子妃”,成不了真正的妃嫔。   贞观三年,玳姬生下儿子李恪,李世民很是欢喜。   他常来看李恪,却很少对玳姬说贴心话。   有人劝玳姬:“借着皇子,争点宠信。” 她只是摇头:“恪儿平安就好,其他不求。”   远在外地的五个儿子,偶尔会托人捎信。   信里说生活清苦,却会安慰她 “娘照顾好自己”。   她不敢求李世民让孩子回京,怕触怒他,连这点念想都没了。   贞观十年,李恪长到七岁,聪慧过人,深得李世民喜爱。   有人提议让李恪参与朝政学习,李世民却犹豫了。   “他是建成的外甥,先等等。”   这话传到玳姬耳中,她苦笑,果然还是逃不过身份的枷锁。   同年,玳姬收到消息,长子李承道在外地病逝。   她当场晕过去,醒来后不吃不喝,日渐消瘦。   李世民来看她,只说:“生死有命,你要保重身体。”   玳姬看着他,第一次没了往日的顺从:“是你把我们母子分开的。” 李世民沉默离开,之后很少再去看她。   李恪察觉到母亲的悲伤,常陪在她身边。   “娘,等我长大,接哥哥们回来。”   玳姬摸了摸他的头,没说话,只觉得希望渺茫。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李恪被卷入纷争。   有人向李世民进言:“恪儿有建成之风,恐生事端。” 李世民虽没治李恪的罪,却将他贬为远州都督。   玳姬送李恪离京时,塞给他一块玉佩:“遇事忍一忍。” 此后,玳姬的身体越来越差,常卧病在床。   外地的儿子们想来探望,都被李世民以 “路途遥远” 回绝。   她躺在病榻上,时常望着窗外,想起当年东宫的日子。   那时虽有争斗,却能和孩子们守在一起,如今只剩孤苦。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李治登基。   玳姬的日子更不好过,新帝对她这个 “前朝姬妾” 格外冷淡。   没过两年,她又听闻两个儿子在流放地病死的消息。   这一次,她没哭,只是静静地坐着,直到天黑。   永徽四年,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谋反,赐死。   消息传来,玳姬一口血喷在地上,从此卧床不起。   弥留之际,她握着那块李恪留下的玉佩:“娘来陪你们了。” 享年四十余岁,终其一生,都在为孩子挣扎,却没能护住一个。   玳姬死后,剩下的两个儿子被削去宗籍,贬为庶人。   他们在穷乡僻壤过完一生,再没机会回到长安。   李建成的血脉,终究没能逃过权力斗争的绞杀。   而玳姬当年拼死争取的 “保全”,最终成了一场空。   如今,翻开唐史,关于玳姬的记载寥寥数语。   人们多记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少有人提她的无奈与牺牲。   在皇权的碾压下,她像一粒尘埃,努力护住孩子,却还是被吹散。     主要信源:(中国青年网——大唐政变玄武门)

0 阅读:111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