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的 C909,在越南飞了半年,租期一到,人家没续。飞机就这么飞回来了。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完了,是不是飞机不行?被“退货”了?恰恰相反。这半年,飞机在越南最热门的旅游航线上天天飞,连外媒都承认,没出过任何技术和操作上的问题,那为啥不续租了? 中国造的大飞机 C909,在越南越捷航空飞了整整半年,硬是没出一次故障,可航司最后却没跟它续租。 按理说,零故障的飞机应该很受欢迎才对,怎么反而没人接着租了? 中国大飞机想要走向世界,必须跨过的几道坎,而这次遇挫,反而让咱们的大飞机找到了更靠谱的出海路子。 去年下半年,越捷航空租了C909投入运营,主要飞越南国内的短途航线,这半年里,不管是起飞降落还是日常飞行,C909没掉过一次链子,连小故障都没发生过。 要知道,飞机运营里“零故障”可是个硬指标,这直接说明咱们的C909在技术上是靠得住的,不是那种“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越南低成本航司越捷航空,日子过得向来精打细算,每笔开销都得抠着花,可它租C909 时,选了“湿租”模式,不光要飞机,连机组人员、日常维修保养都得靠中方团队全包。 这模式确实省心,航司不用管人员和维护琐事,但对越捷来说,代价太高,本就主打低成本运营,长期承担湿租里的人员和维护费用,早就让它扛不住了。 显然,问题不在飞机本身,而是这种合作方式和它的运营需求不匹配,换种更划算的合作模式成了必然选择。 除了成本,还有个绕不开的“认证”问题,现在国际航空圈里,有两个“硬通货”认证,一个是美国的FAA,一个是欧洲的 EASA。 没有他们,飞机想在欧美国家的天空飞行,或者跟国际上的大航司合作,都会遇到不少麻烦。 C909目前还没拿到这两个认证,虽然在越南国内飞没问题,但越捷航空要是想把航线扩展到欧美,或者对接国际上的维修网络,C909就显得有点“不方便”了。 相比之下,空客、波音的飞机早就拿到了这些认证,维修网点也遍布全球,对越捷这种想拓展国际业务的航司来说,吸引力自然更大。 越捷航空也在调整战略,打算把机队更多换成西方机型,这也是它没续租C909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里面还牵扯到外部压力,这些年美国一直盯着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大飞机这种代表国家工业实力的领域更是被重点“关照”。 有消息称,美国私下里给越捷航空递了话,让它在选择中国飞机的时候多“掂量掂量”。 这种施压虽然没摆到台面上,但对航司的决策确实会产生影响,毕竟越捷航空的不少业务都要跟欧美市场打交道,不想因为一架飞机得罪美国。 不过这次没续租,对 C909 的开发商商飞来说,可不是件坏事,反而帮它摸透了国际市场的 “脾气”。 很快,商飞就在东南亚市场调整了策略,把原来的“湿租”改成了“干租 + 本地化维护”,干租就是只把飞机租给航司,然后帮当地培养自己的维修团队,让航司自己能搞定日常维护。 这样一来,航司的成本降下来了,当地团队也更熟悉飞机的维护情况,合作起来更顺畅。 同时,商飞还在针对东南亚的气候和航线特点,对C909进行优化,比如东南亚天气湿热,就加强飞机的防腐蚀设计,当地短途航线多,就优化飞机的航程,让它更适配区域内的飞行需求。 这些调整很快就有了效果,现在东南亚不少航司都主动来打听 C909 的情况,有的甚至已经开始跟商飞谈合作意向。 其实不止东南亚,商飞也在加快推进C909的国际认证,目前已经跟欧洲的航空管理机构展开了沟通,争取早日拿到EASA认证,为 C909进入欧美市场铺路。 所以说,C909没被越捷续租,根本不是技术不行,而是中国大飞机走向世界必须经历的“磨合”。 这次经历让商飞找到了更适合国际市场的合作模式,也让更多航司看到了C909的潜力。 中国大飞机的全球化,从来不是靠一次合作就能成功,而是在一次次磨合中找准方向,每一次调整,都是离世界更近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