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国军排长带队投诚,谁知,当他来到登记处时,文书却是大惊:“张定元,怎么是你,你不是在2年前就牺牲了吗?” 彼时,正值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队败得一塌糊涂,不少士兵都想着投诚解放军。 华东野战军某部的俘虏登记处里,文书刘兴易正忙着登记。这时,一个国军排长带着手下过来投诚。 刘兴易接过登记表,看到上面的名字 ——“张定元”,噌地抬起头,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这一声问,揭开了一段藏了很久的传奇故事。 张定元与刘兴易本是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某团的战友,两人1944年在山东郓城入伍,分在同一个班。张定元比刘兴易年长三岁,作战时总把他护在身后,刘兴易则负责帮不识字的张定元写家书,两人关系亲如兄弟。1946年6月,国民党军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张定元所在的连队奉命在菏泽外围的沙土集阻击敌军,这场战斗成了两人命运的转折点。 当时,张定元所在的排负责坚守前沿阵地,面对国民党军一个团的轮番进攻,战士们打光了子弹就拼刺刀,阵地几易其手。激战到第三天傍晚,敌军集中炮火轰击阵地,张定元为掩护战友撤退,被炮弹碎片击中腹部,当场昏迷。副班长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他浑身是血,气息微弱,而敌军已逼近阵地,无奈之下只能将他拖到附近的柴草堆里,想着战后再回来寻找。因当时战场混乱,加上后续部队转移,战友们始终没能找回张定元,部队便按“牺牲”上报,刘兴易得知消息后,还偷偷哭了好几晚。 没人知道,张定元被当地一个姓王的老农救了回去。老农在柴草堆里发现他还有一口气,就把他藏在自家地窖,用偏方给他治伤。张定元昏迷了七天七夜才醒来,腹部的伤口虽慢慢愈合,却因缺乏药物感染化脓,整整躺了三个月才能勉强下床。此时,他所在的部队早已转移,周围都是国民党军的据点,他根本找不到归队的路。 1946年冬天,张定元为了糊口,在菏泽县城外的路上遇到国民党军抓壮丁,因他身体强壮,又有过作战经验,被直接编入国民党军整编第55师,成了一名普通士兵。他本想趁机寻找解放军,却因部队频繁调动,加上身份敏感不敢声张,只能暂时留在国军队伍里。因他作战时曾有过实战经验,枪法准、敢冲锋,不到一年就被提拔为班长,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前,又升为排长。 淮海战役打响后,张定元所在的部队被华东野战军包围在陈官庄一带,断粮断水十几天,士兵们饥寒交迫,不少人都想投降。张定元见时机成熟,就悄悄联系了几个不愿再打的士兵,对他们说:“解放军是真心为老百姓打仗的,跟着国民党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咱们带着队伍投诚,还能有条活路。”在他的劝说下,全排32名士兵都愿意跟着他投诚,这才有了开头登记处的一幕。 刘兴易听完张定元的讲述,激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拉着他的手说:“你这两年真是受苦了,大家都以为你不在了!”随后,刘兴易立即向上级汇报了张定元的情况。部队经过核实,确认了他的身份和经历,不仅恢复了他的军籍,还根据他的能力,让他继续担任排长,带领投诚的士兵编入华东野战军某部。 归队后的张定元,作战比以前更加勇猛。在淮海战役后续的战斗中,他利用自己在国民党军的经历,熟悉敌军的防御部署和战术特点,多次带领战士们突破敌军阵地。有一次,他还亲自潜入敌军阵地,策反了一个班的国军士兵,为部队减少了不少伤亡。战后,他因功被记三等功,成为了部队里“从国军投诚,再立战功”的典型。 张定元的经历,并非个例。在解放战争期间,有无数像他这样的士兵,因战场意外与原部队失去联系,被迫加入国民党军,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们选择在关键时刻投诚,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生路,更是对正义的坚守。从八路军战士到国军排长,再到解放军功臣,张定元的身份转变背后,是时代的动荡,更是一个普通军人对信仰的执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国军抗日将领中,前后反差最大、最有争议的应该汤恩伯了。抗战前期,他稳居抗日名
【7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