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夕,秘密派人召当时还在长安女儿平阳公主、女婿柴绍。柴绍对公主说:"两个人一起走会引起怀疑,而你一人在长安也不安全,该怎么办?" 柴绍的家族背景,在关陇集团中堪称显赫。其祖父柴烈曾任北周骠骑大将军,父亲柴慎官至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这样的将门世家,让柴绍自幼便接受了系统的武艺训练与军事熏陶。 柴绍的妻子平阳公主同样出身不凡,平阳公主是李渊的第三女,自幼在太原留守府中长大,耳濡目染父亲处理军政要务的过程,虽为女子,却对兵法谋略有着远超常人的兴趣。 面对柴绍的顾虑,平阳公主当即作出决断:“你速往太原助父亲起兵,我一介女子,留在长安反而不易引人注意,自有脱身之法。”这番话并非盲目逞强,而是基于她对长安局势的精准判断——当时隋炀帝远在江都,长安由代王杨侑留守,城内虽有隋军驻守,但对李渊亲属的监视尚未到密不透风的地步,女子的身份恰好能成为她的掩护。 柴绍走后,平阳公主并未坐以待毙。她先是回到位于鄠县(今陕西户县)的庄园,将家中积蓄全部变卖,以此招募附近的流民与亡命之徒,短短数日便聚集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此时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消息已传入关中,隋军开始四处搜捕李渊亲属,平阳公主知道,仅靠数百人难以立足,必须主动扩充势力。 她将目光投向了关中地区的几支农民武装。当时关中因隋炀帝连年征发徭役,百姓困苦,不少人聚众为盗,其中以何潘仁率领的队伍最为壮大,人数达数万之众。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往游说,马三宝凭借过人的口才,向何潘仁分析天下大势,指出隋朝气数已尽,李渊起兵是顺天应人,若能归附,日后必能建功立业。何潘仁本就对隋朝统治不满,又敬佩平阳公主的胆识,最终决定率部归顺。 此后,平阳公主以何潘仁的队伍为基础,又陆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等多支武装,兵力迅速扩展到数万人。她虽为女子,治军却极为严格,下令部队不得侵扰百姓,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关中百姓因此尊称她为“李娘子”,其部队也被称为“娘子军”。这支由女子领导的军队,战斗力丝毫不逊于男性部队,曾多次击败前来围剿的隋军,先后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等地,为李渊大军西进长安扫清了障碍。 柴绍在太原与李渊会合后,随军南下,参与了攻克霍邑、围攻河东等重要战役。他凭借多年的军事积累,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尤其是在霍邑之战中,他率轻骑突袭隋军侧翼,配合主力部队击溃了宋老生的军队,为唐军打开了通往关中的通道。因作战勇猛,他被李渊任命为右领军大都督府长史,成为唐军的重要将领。 公元617年九月,李渊率领主力渡过黄河,平阳公主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与父亲联络,并率军北上接应。当李渊看到女儿率领的“娘子军”军容整齐、士气高昂时,不禁感叹:“吾女乃巾帼英雄也!”随后,平阳公主与柴绍分别率领所部,参与了围攻长安的战役。十一月,唐军攻克长安,李渊立代王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掌握了关中的军政大权。 唐朝建立后,柴绍因功被封为霍国公,历任左翊卫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等职,多次率军征讨突厥等外敌,为唐朝的边疆稳定立下汗马功劳。平阳公主则因在起兵过程中的特殊贡献,得到了远超其他公主的礼遇,她去世后,李渊特意下旨以军礼安葬,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军礼下葬的公主。 从柴绍的临危决断到平阳公主的聚众起兵,二人在李渊起兵初期的选择,不仅体现了关陇世家子弟的军事素养,更反映出当时天下反隋的大势。柴绍的显赫家世让他具备了投身乱世的资本,而平阳公主的独特成长经历,则让她突破了性别局限,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夕,秘密派人召当时还在长安女儿平阳公主、女婿柴绍。柴绍对公主说:
微笑着前行
2025-10-13 22:26:31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