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佬的单向逻辑: 准则一:凡我所需,如稀土,你必须保障供应;凡我所余,如大豆,你必须开放市场。 准则二:凡你所需,如高端芯片,我一律禁售;凡你所长,如电动车,我一概排斥。 准则三:一切交易,须以我的货币结算;但当你以此获利,我便指责你进行“经济侵略”。 准则四:当我拒绝贸易,你转向别国,我便指控你“胁迫他国,建立依赖”;当你扩大合作,我则宣称你“设置债务陷阱,坑害伙伴”。 简而言之,这便是一套“赢家从不犯规”的游戏规则。 这套逻辑的本质,是美国试图以霸权维系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垄断地位,而每一条准则的背后,都有具体的现实行为作为支撑。以准则一中的稀土为例,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3年数据,美国90%以上的稀土需求依赖进口,其中中国供应占比曾长期超过80%。美国在2022年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中,却要求本土生产的电动车电池使用的稀土必须来自“友好国家”,试图在依赖中国供应的同时,切断中国在稀土产业链的优势——这种既想“占便宜”又想“卡脖子”的矛盾,正是其单向逻辑的典型体现。而在大豆贸易上,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是美国大豆的最大海外市场,2023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额达160亿美元,占其总出口量的50%以上。但当中国基于市场需求调整进口来源时,美国又立刻以“贸易保护”为由施压,全然不顾市场规律的客观存在。 准则二中的技术封锁与产业排斥,更暴露了美国对自身竞争力衰退的焦虑。2022年,美国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以数百亿美元补贴诱使芯片企业在美建厂,同时禁止接受补贴的企业在中国开展先进制程芯片的研发和生产,直接针对中国高端芯片产业。这种以行政手段割裂全球芯片产业链的行为,导致全球芯片市场供需失衡,也让美国本土的电子设备制造商面临成本上涨压力。而在电动车领域,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技术优势,2023年电动车出口量达295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5%,其中对欧洲出口增长显著。美国随即以“国家安全”为由,计划对中国电动车加征高达100%的关税,甚至施压盟友共同抵制,这种对公平竞争的破坏,与它标榜的“市场经济”原则完全相悖。 准则三的货币霸权逻辑,贯穿了美国近百年的经济策略。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后,美元与黄金挂钩,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1971年该体系瓦解,美元转而与石油挂钩,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主导地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4年数据,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虽降至58.3%,但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仍占40%以上。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长期持有大量美债,这本是基于美元结算体系的正常投资行为,却多次被美国政客污蔑为“经济侵略”。2023年,当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提升至23%时,美国又通过舆论渲染“人民币威胁论”,试图阻挠其他国家使用人民币结算——这种只许自己主导、不许他人发展的心态,本质上是对全球货币体系多元化趋势的恐惧。 准则四的双重标准指控,更是对事实的颠倒。美国自2018年发起对华贸易战以来,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涉及金额超过3000亿美元,迫使许多中国企业不得不转向东南亚、欧洲等市场寻求合作。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23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6.1万亿元,同比增长1.7%,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占比提升至34.6%。这些基于互利共赢的合作,却被美国歪曲为“胁迫他国”“设置债务陷阱”。反观美国自身,2023年以“国家安全”为由,迫使荷兰阿斯麦公司停止向中国出口先进光刻机,要求韩国三星、SK海力士等企业提供芯片库存数据,这种直接的经济胁迫行为,却被其包装成“维护技术安全”,双重标准的本质暴露无遗。 从历史维度看,美国的单向逻辑并非新鲜事物,而是霸权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惯用手段。19世纪英国凭借工业优势,要求其他国家开放市场,却对本国产业实行保护;20世纪美国取代英国后,延续了这种霸权思维,只是手段从殖民扩张转向了规则制定。但时代已经改变,全球经济体系的多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任何试图以单向逻辑维系霸权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市场规律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意志所反噬。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美国要对付中国,是不会只用一种手段的。为了迫使咱们放松稀土出口管制政策,9月,美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