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的胡昌宝瘫倒在伟人的怀里,眼神漫漫地失去了神采,语音渐渐微弱…… "昌宝!昌宝……" 胡昌宝双手紧紧地捂着血肉模糊的肚子,在伟人的轻声呼唤中苏醒过来,苍白的脸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他忍着巨痛努力地睁开眼睛深情地望着伟人,急切问主席,"主席,您还好吗?受伤没有?"主席双眼含泪赶忙说,"昌宝,我没受伤,我很好。"并用手扶摸着他满是泥土的头和脸,心疼地安慰道:"昌宝,别担心,你会好起来的,坚持住,到了水子地就能给你治疗了……" 胡昌宝是伟人身边的一名警卫员,1935年随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时,他还未满23岁。这个来自江西兴国的青年,早在16岁就参加了当地的农民武装,因作战机敏、做事踏实,在1933年被选调到中央苏区保卫部门,后因表现突出,成为伟人的警卫员之一。长征路上,他始终紧跟队伍,无论是翻雪山时为伟人掖紧单薄的棉衣,还是过草地时把仅存的青稞面悄悄混进伟人的干粮袋,这些细节虽未见于正式史料,却符合当时红军队伍中警卫员与首长共患难的普遍状态。 此刻让他重伤倒地的,是国民党军飞机的俯冲轰炸。1935年8月,红军长征行至甘肃境内的六盘山附近,正值队伍向水子地行进的途中,几架敌机突然从云层中钻出,朝着行军队伍投下炸弹。当时胡昌宝正随伟人走在队伍中段,听到敌机轰鸣,他第一反应不是隐蔽自身,而是猛地扑向身边的伟人,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飞溅的弹片。炸弹爆炸的冲击波将两人掀倒,等周围战士赶来时,胡昌宝已腹部中弹,鲜血浸透了单薄的军装,而伟人仅被尘土覆盖,并未受伤。 被伟人抱在怀里的胡昌宝,意识已开始模糊,但他仍挣扎着用沾血的手抓住伟人的衣袖。他没有提及自己的伤势,也没有说半句关于生死的话,只是断断续续地叮嘱:"主席……队伍……要……要紧……"话音未落,他的手便无力地垂了下去,眼神彻底失去了光彩。伟人抱着他逐渐冰冷的身体,久久没有说话,周围的战士们也都红了眼眶。这位年轻的警卫员,用生命完成了自己的职责,而这样的牺牲,在整个长征途中并非个例——据史料记载,仅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就有近五万名指战员牺牲,其中许多人像胡昌宝一样,没有留下详细的生平记录,只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个名字,甚至连名字都未曾被完整记载。 队伍没有因为悲伤而停滞,战士们在附近的山岗上为胡昌宝挖了一个简易的土坑,伟人亲自为他覆盖上一面随身携带的旧毛毯。在掩埋遗体时,伟人轻声说:"昌宝是个好同志,我们会记住他的。"随后,队伍继续向水子地方向前进,胡昌宝牺牲的地点,后来被当地百姓称为"红军坟"。多年后,当人们回顾长征这段历史时,更多聚焦于重大战役与关键决策,而像胡昌宝这样的普通警卫员,正是构成长征精神的无数基石之一。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危急时刻选择用生命守护信仰,这种朴素而坚定的忠诚,恰恰是红军能够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重要支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23岁的胡昌宝瘫倒在伟人的怀里,眼神漫漫地失去了神采,语音渐渐微弱…… "昌宝!
微笑着前行
2025-10-14 09:26:36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