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回真是拿出杀手锏,直接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全面围堵中国”大戏!不仅把稀土出口这根命脉狠狠掐死,还干脆砍断了全球顶尖半导体厂商赖以生存的“美国技术通行证”,让我们的芯片产业瞬间断了氧气,濒临崩溃边缘。 美国对华科技围堵的根源在于全球产业链的深层博弈。稀土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石,中国掌控全球90%以上的加工产能,这让华盛顿寝食难安。从2022年起,美国就开始通过出口管制逐步蚕食中国优势,2025年更是变本加厉。商务部连续发布规则,针对先进计算设备和半导体工具设限,新增140多项技术禁运。这不只是技术壁垒,更是战略布局,旨在维持自身在高科技领域的霸主地位。 盟友如荷兰和日本被迫跟进,阿斯麦公司的DUV光刻机交付中断,日本东京电子的设备也面临审查。这些动作看似精准,实则暴露了美国对供应链依赖的焦虑。中国作为最大消费市场,一旦断供,全球经济都会跟着抖三抖。短期内,中国企业库存告急,生产节奏被迫放缓,但这也暴露了西方在关键矿产上的软肋。 稀土围堵是美国杀手锏的核心一环。2025年初,国务院高官频频出访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蒙古,承诺巨额投资换取矿产合作。堪培拉的协议签署后,澳方启动新矿勘探,但储量和技术瓶颈让产量远低于预期。加拿大和蒙古的项目同样进展缓慢,加工环节仍需依赖中国技术。同时,美国施压欧洲,荷兰企业暂停对华出口,日本跟进禁令。 结果,中国稀土出口办公室订单锐减,国防储备仅剩数月存量。氧化镝价格在欧洲市场飙升至每公斤1000美元,军工部件短缺风险凸显。五角大楼的报告直指供应链脆弱,这场围堵虽未完全奏效,却让全球矿业格局重塑。美国本土虽有Lynas公司扩产,但加工效率仅为中国零头,暴露了长期忽视的产业空心化问题。 半导体领域的打击同样狠辣。美国从华为事件起就剑指中国芯片业,2025年8月关闭外国拥有的中国晶圆厂出口漏洞,商务部新规覆盖28纳米及以上制程。实体清单新增32家企业,包括中芯国际和多家设计公司,高端AI芯片流入彻底受阻。硅谷供应商的许可中心拒绝率高达90%,台北台积电的合同条款随之调整,对华合作中断。 CHIPS与科学法案拨款520亿美元建厂,但附带条件:禁止受资企业在华扩产。这导致中国工厂生产线闲置,产量曲线下滑20%。美国议员推动更广禁令,调查显示中国芯片商仍购入38亿美元美系工具,政策执行漏洞被放大。全球厂商的“美国技术通行证”形同废纸,短期内中国产业氧气不足,成本上升15%,但也逼迫本土替代加速。 中国对稀土禁运的回应迅猛而精准。2025年4月,商务部公告61号实施最严出口管制,新增钬、铒、铥、铕、镱五种元素许可要求,覆盖从开采到加工的全链条。10月进一步扩展,产品含0.1%以上中国稀土即需审查,磁铁和半导体用户首当其冲。 这直接反制特朗普新关税,欧洲和美国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氧化镝翻倍上涨。国防部发言人强调,此举是为国家安全,增强矿产监管条例从勘探到出口一网打尽。中国还推动《稀土管理条例》落地,整合上游资源,避免低价倾销。全球稀土联盟虽有澳大利亚加入,但产量仅占中国10%,加工技术差距拉大。这场反击不只守势,还转为攻势,让美方军工储备压力倍增,凸显中国在关键资源上的战略筹码。 在半导体反制上,中国企业展现韧性与创新。北方华创的28纳米刻蚀设备国产化率达70%,中微公司的5纳米机型获台积电认可。复旦大学团队用二维材料打造32位“无极”处理器,全球首创虽在实验室,但已验证RISC-V架构。2025年以来,并购重组超20起,华大九天收购芯和半导体补齐EDA工具短板。 政府加大投入,十四五规划倾斜高科技,研发经费增长25%。这些突破源于压力转化,过去依赖进口的环节如今自给率超50%。美国虽砸钱建厂,但人才外流和成本高企让效率低下。中国市场体量占全球40%,日韩企业虽嘴上附和禁令,心里盘算脱钩损失,实际执行打折扣。这场拉锯战中,中国从被动转为主动,产业链补强速度超出预期。
中国收紧稀土管制后,特朗普发出威胁:或将停止大量进口中国产品中国商务部在10
【7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