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想取代美国领导世界?95岁的史学泰斗、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王赓武近日在一场对话中明确表示,中国并没有领导世界的野心与兴趣,中国真正渴望的是集中精力“让中国变得更伟大”,变得更富裕,让民众生活更加繁荣安康。 王赓武作为华裔历史学家,一生钻研亚洲与世界互动,早年求学澳洲,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深耕数十年。他的学术路径从马来西亚起步,跨越多国,积累了对中美关系的深刻洞察。这次对话源于一场学术活动,焦点直指当下热点:中国是否觊觎美国的位置。王赓武直言,北京从无此类表述,也没有那种兴趣。 他指出,中国领导层清醒认识到,试图主导全球等于自找麻烦。这种判断基于长期观察,避开了外界常见的夸大解读。王赓武的年纪让他更像一位旁观者,话语中透出对事实的把控,而不是情绪化的评论。他的观点一出,迅速在学术圈和媒体间发酵,提醒人们别用老眼光看新变化。 中国的发展轨迹,从来不以全球霸权为目标。过去几十年,北京的政策重心始终放在国内经济和社会稳定上。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举措如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工程,都服务于提升国民福祉。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GDP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这些成就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通过市场开放和技术创新实现的。 王赓武强调,中国不会傻到相信自己能“打败世界”,因为资源有限,内部需求已足够庞大。国际社会常将中国动作解读为威胁,其实多半源于误会。中国参与全球事务,多是回应性而非主动出击,比如在联合国框架下的贡献,更多体现为负责任大国形象。这种定位,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却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摩擦。 专注内部建设的逻辑,在中国历史中根深蒂固。从古代到现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主导了国家治理思路。不同于西方殖民扩张的模式,中国传统更注重自强自立。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核心叙事,这不是空洞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民生改善。举例来说,医疗教育领域的投入,让亿万民众受益。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5%,农村基础设施覆盖率接近100%。王赓武的观察捕捉到这一点:中国领导层明白,外部野心会分散精力,拖累国内进步。相反,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中国分享发展经验,却不强求领导地位。这种务实态度,接地气地回应了民众期待,让国家一步步稳健前行。 西方对中国的“崛起即争霸”论调,根源于自身历史经验,却忽略了文化差异。美国作为二战后霸主,习惯用全球警察角色维系影响力,冷战时期军事干预频仍,导致多地动荡。相比之下,中国路径强调共赢,避免零和博弈。王赓武指出,这种西方模板剪裁中国现实,往往制造不必要的恐慌。事实是,中国军费开支虽增加,但占GDP比例远低于美国,且多用于防御和维和。贸易数据也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却以互利为主导。智库报告如兰德公司分析,承认中国更倾向区域影响力,而非全球控制。这种认知差距,反映出文化碰撞的必然,但也为对话空间留出余地。中国不走老路,正是对霸权逻辑的超越。 中华文明的“天下观”提供了解读钥匙。这种观照世界不以征服为先,而是以和谐为本。历史上,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却未伴随殖民战争。现代语境下,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可持续发展。王赓武的洞见在于,中国“强而不霸”的基因决定了其选择。政策文件如白皮书反复重申,发展是为人民服务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出口结构优化,高科技产品占比升至30%以上,这得益于内部创新驱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经济将继续领跑新兴市场。这种内在革新,不是对外掠夺,而是文明自信的体现。理解这一点,就能看到中国崛起的和平本质。 王赓武的表述撕开西方叙事的外衣,暴露其维系统治的焦虑。美媒常炒作“中国威胁论”,却少见对中国民生成就的正面报道。实际上,中国减贫贡献全球70%以上,联合国秘书长多次肯定其作用。这种双标心态,源于不愿分享舞台。中国提供的选项是另一种全球治理模式:多边主义而非单边霸凌。亚洲国家如东盟成员,通过与中国的合作,经济增速保持在4%-6%。王赓武提醒,沉迷霸权更替幻想,只会错失合作机遇。中国专注自家事,却为世界注入稳定力量。
中国想取代美国领导世界?95岁的史学泰斗、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王赓武近日在一场
纸上点将
2025-10-10 20:06:35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