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可是后来却变成难民的天堂,“圣母治国”是怎么毁掉一个发达国家的? 瑞典曾是全球最稳定的社会之一。福利制度完善,公共服务高效,教育和医疗几乎全免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瑞典的社会治理水平被认为是“可以复制”的理想范式。 但从2000年以后,特别是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爆发以后,瑞典成为世界上接受难民最多的国家之一,这种政策转向发生得并非毫无预兆,而是出于长期以来“道德优越感”的累积:当其他国家在权衡利弊、谨慎接纳时,瑞典政府却选择了全盘接受,甚至一度取消了边境管控,把“欢迎每一个人”写进了政策文件。 根据瑞典统计局和警方的公开数据,自2015年起,暴力犯罪在瑞典持续上升,尤其是涉及帮派暴力和枪击事件。 这在原本社会治安良好的瑞典是极其反常的现象。瑞典政府起初否认这些变化与移民政策有关,但多份独立调查报告,包括瑞典国家犯罪预防委员会的研究,逐渐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新移民群体,特别是来自战乱地区的年轻男性,在融入社会方面遭遇了严重障碍,进而成为被极端势力吸收的重点对象。 问题不在于难民的背景,而在于政策的执行缺乏筛选与后续管理。瑞典政府试图用一套原有的福利体系去“平等对待”所有人,却忽略了文化、教育背景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差异。 所谓“圣母治国”,其实是一种过度理想化的政策取向,背后的逻辑是:只要给予足够的资源和机会,每个人都能自我实现并回馈社会。 这个逻辑在理论上成立,但前提是制度要有足够的弹性去应对各种变量。而瑞典的问题在于,它的制度太稳定了,以至于在面对大规模人口结构变化时反应迟钝。 教育系统没有及时调整,导致大量难民儿童因语言和文化障碍被边缘化;就业市场的语言门槛也让新移民长期处于失业状态;福利体系按人头分配资源,却没有配套的监管机制,结果既浪费了资源,也滋生了社会不满。 当然,也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移民政策本身。瑞典社会本身存在对现实的“浪漫化”倾向。 政府也多次试图通过增加警力、改善社区治安来“亡羊补牢”,但效果有限。因为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治安本身,而在于社会结构的整体失衡。 从另一个角度看,瑞典的遭遇其实是一种制度过度信任的后果。当一个国家长期处于高福利、高信任的状态时,制度就会产生惰性,认为所有问题都可以用原有的程序解决。 而现实社会不断变化,尤其是当外部变量突然涌入时,原有的制度反而成为束缚改革的障碍。瑞典没有预设应对大规模文化差异冲突的机制,也没有防止福利被滥用的底线思维,这才导致了后续一系列问题。 瑞典并非没有反思。近年来,政府开始逐渐收紧移民政策,加强边境管控,改革福利审批制度,甚至在某些区域推行“融合计划”,要求新移民必须完成语言课程和职业培训才能获得福利。 但这些改变来得太晚,且执行效果仍需时间检验。社会的信任基础已被蚕食,重建谈何容易?更现实的问题是,年轻一代的瑞典人,对这种“开放式国家”理念已经不再抱有原有的热情。 如果非要总结瑞典这几十年的转变,那就是一个理想主义国家在现实面前的结构性失衡。 从制度设计来看,瑞典本没有错,它只是没有充分意识到,制度不是万能的,尤其当它面对的是文化冲突、价值观错位和治理能力不足的多重挑战时。 “圣母治国”不是贬义词,而是提醒我们:再善良的初衷,如果脱离现实,最终都会走向反面。瑞典的经验值得所有国家借鉴,它不是失败的样本,而是一个高福利社会在全球化冲击下的真实写照。
瑞典会不会选择营救通贝里?答:你让我拿什么救?该说不说这个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