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地下党陈修良调任南京市委书记,接到任务后,她只问了一句:“何时动身?”,华中分局副书记谭震林却吃了一惊:“你就不提提困难吗?” 谭震林之所以吃惊是有原因的,当时南京城风声鹤唳,全城96万人口,国民党的相关人员就占到了11万,其中警察特务就将近万名。 中共中央先后派出8名市委书记全部遇害,其中一位还是她在莫斯科的大学同学,地下党组织也遭到8次血洗,所以,南京市委书记这一职务谁接手,几乎意味着一只脚踏进了阎王殿。 陈修良能如此平静接下任务,并非毫无惧色,而是过往经历早已将她打磨成能扛事的革命战士。她190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家中虽有读书传统,却没能让她走上传统女性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新思想浪潮席卷全国,她14岁就加入进步团体,16岁考入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因组织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这段经历让她早早看清,唯有打破旧秩序才能救中国。 1926年,19岁的陈修良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也就是在那里,她结识了那位后来牺牲在南京的同学。两人曾在莫斯科的寒冬里讨论中国革命的出路,约定回国后要为民族解放并肩作战,同学的遇害不仅是私人情谊上的伤痛,更让她坚定了“接下担子,完成未竟事业”的决心。从苏联回国后,她先后在上海、武汉等地从事地下工作,曾多次遭遇特务追捕,有一次为了传递机密文件,她假扮成富家太太,在火车上与特务周旋了整整3天,最终靠着对路线的熟悉和冷静的应变,将文件安全送达。 抵达南京后,陈修良没有急于重建组织,而是先以“家庭教师”的身份在城南租下一处小院,这个看似普通的住所,后来成了南京地下党的秘密指挥中心。她深知国民党特务的侦查手段严密,过去党组织屡次遭破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联络方式过于固定,于是她重新制定了“单线联系”制度,要求每个地下党员只对接一名上级,且接头地点多选在菜市场、戏院等人流密集处,用暗号交流而非书面文件,这一调整让南京地下党在后续两年里始终未暴露核心。 除了重建组织,她还着手发动南京的工人和学生群体。当时国民党在南京推行“粮荒管控”,普通百姓连基本口粮都难以保障,她便暗中组织铁路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改善伙食,同时指导学生团体开展“反饥饿、反内战”游行。这些活动并非盲目行动,而是她通过分析南京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矛盾后制定的策略——她知道,百姓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已积累到临界点,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形成反抗力量,而这股力量也能为地下党提供掩护。 在南京任职的两年间,陈修良从未有过一天松懈,她的丈夫沙文汉当时也在江苏从事地下工作,两人虽在同一省份,却因工作保密要求,半年才能见一次面,每次见面也只能说些无关工作的家常,生怕被特务监听。即便如此,她也从未向组织提过家庭困难,反而在1948年成功策动国民党江阴要塞守军起义,为后续解放军渡江作战扫清了重要障碍。 从宁波的进步学生到南京的地下党负责人,陈修良的每一步都踩在革命最艰难的节点上。她并非天生无畏,只是将对战友的缅怀、对百姓的同情,都化作了面对危险时的冷静与坚定。她接手南京市委书记时,没人敢保证她能活下来,但她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革命者从不会被恐怖吓退,只会在绝境中开辟新的道路。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46年,地下党陈修良调任南京市委书记,接到任务后,她只问了一句:“何时动身?
微笑着前行
2025-10-02 10:25:0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