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东北一家三口被日军押送刑场,即将执行死刑。父亲被日军斩首,5岁的小男孩强忍着泪水对母亲说到:“妈妈,我不怕……”然而话还没说完,母亲就被一颗子弹打中,而紧抱儿子的双手也松了开来。 在那个东北大地被铁蹄践踏的年代,一位普通警察摇身一变为抗日领袖,他的家庭却卷入惨烈结局。父亲面对屠刀高喊口号,儿子稚嫩话语中藏着民族气节,母亲中弹瞬间,一切戛然而止。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抗日血泪史?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军队迅速占领东北三省,当地民众生活陷入水深火热。许多人被迫流离失所,土地被抢占,资源被掠夺。王凤阁作为柳河县警察大队长,眼见家乡遭受蹂躏,决定投身抵抗。 他变卖家产,召集旧部和青年,组建起一支抗日队伍。这支队伍起初规模小,但很快在长白山一带展开游击活动。日军对这些抵抗力量实施围剿,多次派出部队清扫山区。王凤阁的队伍通过灵活战术,避开正面冲突,专打敌后补给线。 五年间,他们参与上百次战斗,击溃日军多支讨伐队。这让日军视他为眼中钉,不断加大兵力投入。东北抗日形势严峻,其他义勇军也面临类似压力。王凤阁的坚持,不仅维护了局部地区安全,还鼓舞周边民众加入抗日行列。 历史资料显示,这种民间武装在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牵制了日军部分精力,为后来的联军抗战铺路。不过,日军通过伪满洲国政权,加强情报网,逐步压缩抗日空间。王凤阁一家也因此暴露在危险中。 1936年冬,日军下令消灭东边道抗日力量,王凤阁部队面临重压。他们驻守老虎顶子阵地,弹药短缺,粮食断绝。日军调集重兵围攻,战斗持续多日。王凤阁指挥残部顽强抵抗,最终因寡不敌众被俘。 日军抓捕后,利用他的影响力,试图劝降其他队伍。为此,他们搜捕家属,将张桂芳和王金生关押,用来施压。审讯中,日军开出高官厚禄条件,但王凤阁坚决拒绝。日军施加酷刑,如鞭打和烙铁烫身,他始终不屈。 日军转而针对王金生,送糖果食物诱导,但孩子推开,表现出强烈抵抗。历史资料证实,王金生年仅五岁,却已懂得民族大义。1937年春,劝降失败后,日军决定公开处决,用来震慑民众。 地点选在通化柳条沟刑场,处决过程残忍,王凤阁先被斩首,其后张桂芳中弹,王金生被刺杀。日军通过这种方式,试图瓦解抗日意志。但事实相反,此事在东北迅速传播,激发更多人投身抵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