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民党二号人物,毛主席唯独不接受他投降,周恩来怒斥他是千古罪人,老蒋也坦言想

刘强法 2025-11-26 16:28:10

他是国民党二号人物,毛主席唯独不接受他投降,周恩来怒斥他是千古罪人,老蒋也坦言想干掉他。他就是何应钦,何应钦究竟做了什么引发众怒?     何应钦的起步堪称那个时代军人的典范,他1909年以第一名成绩被选入日本振武学校,与蒋介石成为校友,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在国民党军界崛起奠定基础。   何应钦在黄埔军校创立初期就担任总教官,后来成为黄埔系中仅次于蒋介石的重要人物,被称作黄埔“慈母”,这个亲切的绰号背后,是他与黄埔师生建立的广泛联系。   在广东革命时期,何应钦表现出相当的军事才能,他率领黄埔官兵参与两次东征、平定刘杨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作出了贡献。   1935年,华北自治运动风起云涌,何应钦被任命为行政院驻平办事长官,与日本及华北地方实力派周旋,这段经历成为他政治生涯中难以抹去的污点。   何应钦在华北问题上主张由宋哲元主导政局,与蒋介石的立场产生分歧,这种分歧不仅暴露了国民党内部对日策略的矛盾,也使得华北危机日趋严重。   何应钦与日方达成的《何梅协定》,更是被国人视作屈辱的象征,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关头,这种妥协行为无疑严重损害了他的政治声誉。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新四军九千余人被围歼,这一事件彻底激化了国共矛盾,也将何应钦推向了历史审判台。   当得知惨案发生后,周恩来立即打电话给何应钦,痛斥:“你们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作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周恩来在电话里严正指出:“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说完愤怒地摔下了电话听筒,这一场景生动展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何应钦的极度愤慨。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也特别提到何应钦,将他视为发动反共高潮的国民党反动派代表,这意味着中共高层已将何应钦列为不可饶恕的对象。     而何应钦与蒋介石的关系远不如表面那样和谐,1928年2月,蒋介石突然前往徐州前线,直接撤销了何应钦第一路军总指挥的职务。   蒋介石当场怒目而斥:“何应钦身为总指挥,本应恪尽职守,却擅离岗位,外出狩猎,此等行径,实乃严重失职!” 随后,蒋介石撤掉了何应钦住宅的警卫部队。   蒋介石对何应钦的不满有三点:一是“忘恩负义,勾结白崇禧逼我下野”,二是别人都通电拥戴我复职,唯独他迟迟不发拥戴电,三是要测试自己能否掌握黄埔系。   然而蒋介石在狠打之余又予拉拢,不久调任何应钦任总司令部的参谋长,既削了实权,又留有余地,这种恩威并施的手段,典型地体现了蒋介石的驭下之道。     1945年9月9日,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侵华日军的投降,这本该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光辉的时刻,却因过去的行为而显得讽刺。   作为曾经与日本签订屈辱协定的人,如今主持受降仪式,历史开了个极大的玩笑,在庄重的仪式背后,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他在中国共产党心中早已是“战犯”身份。   毛泽东早已明确表示,对于何应钦这样的顽固分子,不接受其投降,这种态度决定了即使是在抗战胜利后,何应钦也绝无可能得到中国共产党的谅解。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何应钦逐渐退出权力核心,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军政大佬,在台度过相对平淡的晚年。   与大陆方面对他的强烈谴责形成对比的是,何应钦在台湾并未受到蒋介石的重用,蒋介石始终记得何应钦曾经的不忠,那句“没有我蒋中正,绝没有何应钦”的训话,道出了两人关系的本质。   何应钦深懂养生之道,待人宽和,是国民党内长寿者之一,享年97岁,这种长寿,让他见证了历史的巨大变迁,也见证了自己如何从权力巅峰滑落。     何应钦去世时,台湾当局给予了他隆重的葬礼,安葬于汐止五指山国军示范公墓特勋区。   历史给何应钦留下了一幅复杂的面像:他是抗日战争的受降主官,也是皖南事变的策划者;是蒋介石的得力助手,也曾有过异心。   在重庆曾家岩的“周公馆”,红岩的八路军办事处,那些曾经愤怒谴责何应钦的人们,最终见证了历史的公正判决。

0 阅读:254

猜你喜欢

刘强法

刘强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