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荷兰公开对中方服软,声明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 说真的,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那句“采取建设性步骤”,听着像主动示好,实则是骑虎难下后的无奈转身。 这事得从9月底说起,荷兰突然把1950年的《货物可用性法案》翻了出来,这法案原本是冷战时管控战时物资的,结果他们首次用在民用企业上,瞄准了安世半导体。 9月30日,荷兰看守政府直接下了部长令,暂停中方对安世的管理权,冻结核心业务授权,还逼走了中方委派的CEO,摆明了要把这家企业从闻泰科技手里抢回去。 他们想得挺简单,安世总部在荷兰,法律上是荷兰公司,改改规则就能说了算,可忘了现代产业早就不是“总部在哪谁说了算”。 2019年闻泰花268亿收购安世后,没只当甩手掌柜,而是砸了120亿在东莞建超级工厂,现在安世中国的本土化率已经冲到85%。 东莞工厂里,3000多名技术工人大多是中国人,核心设备一半以上实现国产替代,2023年还量产了自主研发的车规级IGBT芯片,早就不是单纯的“代工厂”。 更关键的是,安世的功率半导体是汽车行业的“心脏零件”,宝马、大众、博世这些巨头,每辆车都得用它的芯片,全球市场份额占了13%。 荷兰10月中旬刚切断东莞工厂的晶圆供应,宝马慕尼黑工厂就扛不住了,10月22日宣布暂停3系、iX3车型生产,日均损失超千万欧元。 德国车企急得跳脚,直接绕开荷兰总部,派高管飞到东莞谈直供,还联合向欧盟施压,说再这么折腾,欧洲汽车业得损失百亿欧元。 不光德国,比利时、卢森堡直接向欧盟投诉,说荷兰破坏单一市场规则,让他们的汽车配件企业跟着断单。 中方这边也没客气,10月14日针对性出台出口管制,明确限制安世相关核心技术和设备出口,安世中国当天就宣布“独立运营”。 更狠的是,安世中国联合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仅用7天就搭建起替代供应链,无锡新洁能的晶圆、长电的封装技术,直接补上了缺口。 荷兰国内更是乱成一团,10月18日议会举行听证会,12名跨党派议员联名质疑看守政府越权,说“用冷战法案管民用企业,简直荒唐”。 荷兰半导体协会很快出了份报告,直言若冲突持续,荷兰半导体出口将减少12%,ASML的光刻机配件供应也会受影响——毕竟ASML的电源模块里,就有安世的器件。 从9月30日下指令到11月19日暂停干预,不到六周时间,荷兰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说白了就是扛不住了。 他们以为抢了总部就能掌控一切,却忘了产业链的核心是产能、技术和市场,这些早就扎根在中国了。 安世中国现在每月能生产60多亿片芯片,满足全球三分之一的车规级需求,荷兰总部手里除了个品牌壳子,啥实际掌控力都没有。 这场博弈最戳人的点在于,不是谁的法律条文硬,而是谁能实实在在造出芯片、稳住供应链。 荷兰的“服软”,本质上是向产业规律低头,向中国的制造实力低头,也是给单边主义上了生动一课。 全球化时代,产业链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靠政治手段硬拆,最后只会砸了自己的饭碗。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