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美国要卖;稀土,美国要买;但美国却摆出一副强硬态度,毫无协商余地。这就是美

红楼背疏影 2025-11-19 15:13:47

大豆,美国要卖;稀土,美国要买;但美国却摆出一副强硬态度,毫无协商余地。这就是美国高高在上的态度。美国财长贝森特甚至还给我们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感恩节之前把稀土交出来,否则后果自负。 美国农业部10月报告显示,中国占美大豆出口市场的38%,年采购量超3000万吨;而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更具冲击力,其92%的军工级稀土依赖中国进口。 一边要卖大豆换钱,一边要买稀土造武器,却摆出“宗主国”姿态,特朗普政府的算盘十分精明。 不少人疑惑,稀土这“工业黄金”为何让美国如此紧张? 美国曾尝试自主开发稀土,上世纪80年代,加州芒廷帕斯稀土矿产量占全球70%,但2002年彻底关停。 并非缺乏矿产资源,而是成本与环保压力难以承受——提炼1吨稀土产生2000吨废水,美国环保标准下的开采成本是中国的6倍。 2025年特朗普政府投入20亿美元重启该矿,美国能源部评估显示,最快2028年才能形成量产能力。 再看大豆这边的博弈底气。很多人认为中国离了美国大豆不行,实际上中国早已布局。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5200万吨,同比增23%;从俄罗斯进口380万吨,增幅达110%。 反观美国,农业部10月报告承认,因中国采购锐减,美大豆库存已达12年来峰值,衣阿华州等主产区豆农亏损面超60%。 美国农业游说集团已紧急施压白宫,要求撤回稀土制裁威胁,大豆产业直接关联美国中西部关键选区的选票根基。 面对双重压力,美国试图启动“替代方案”却接连碰壁。在稀土领域,美国能源部紧急与澳大利亚、缅甸洽谈合作,但澳大利亚帕拉布杜稀土矿的中重稀土含量不足5%,远无法满足美军军工需求;缅甸稀土矿因环保问题被当地政府暂停开采,全年供应量锐减80%。 关键在于,全球90%的稀土分离提纯技术掌握在中国手中,即使美国获得原矿,仍需运至中国加工,这让所谓“替代供应链”沦为空谈。 中方的反制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基于规则的系统性布局。2025年4月,中国已对七类中重稀土元素及若干磁铁实施出口限制,要求出口商申请许可;10月,商务部再发布稀土物项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公告,形成全流程监管体系。 这种分歧在大豆领域更为突出,伊利诺伊州大豆协会已绕过白宫,直接组团访华洽谈采购,表态“愿意以市场化方式解决贸易摩擦”。 中方在博弈中始终保留协商空间,展现战略定力。商务部发言人在10月例行发布会表示,“中国一贯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稀土出口管制是出于资源保护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大豆贸易合作的大门始终向遵守市场规则的国家敞开”。 这场争端的本质,是单边霸权与多边规则的碰撞,也是战略资源话语权的重新洗牌。美国试图以“制裁威胁”获取资源特权,却忽视了中国在稀土全产业链的绝对优势和大豆进口市场的替代能力。 随着中国稀土追溯管理、大豆多元进口体系的不断完善,这场博弈正让全球看到:任何试图以强权施压的行为,终将在实力对等的博弈中自食其果。 未来,若美方放弃霸权思维,回到谈判桌前,中美仍可在稀土、农业领域实现互利共赢;若执意加码制裁,只会加速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重构,让美国自身陷入更大被动。 美方的后续应对凸显其战略焦虑。11月初,财长贝森特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措辞较此前“最后通牒”明显软化,称“愿就稀土供应与中方进行‘平等协商’”,同时暗示可“调整对华农产品关税结构”。 巴西农业部长则借机访华,与中方签署《大豆长期采购框架协议》,承诺未来5年向中国稳定供应大豆2.5亿吨,同时引进中国农业技术提升本土产能。 美国传统盟友日本也悄悄增加从中国的稀土进口量,10月进口额同比增长40%,凸显其对供应链断裂的担忧。 中方在博弈中始终坚持“攻防兼备”的长远布局。稀土领域,中国科学院已突破“无废水提取”稀土技术,2025年10月在内蒙古建成全球首条中试生产线,不仅大幅降低环保成本,更将提纯效率提升20%,进一步巩固技术壁垒。 大豆领域,中方在黑龙江、新疆等地扩大高油大豆种植面积,2025年国内产量达1900万吨,较上年增长15%,同时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开发农业园区,打造“境外种植+境内加工”的全产业链模式,逐步降低对外依存度。 这场博弈的深层启示在于,全球产业链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单边霸权主义早已不合时宜。中国的反制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捍卫自身发展权和全球贸易规则的必要举措。 未来,随着中国在战略资源领域“技术自主+多元合作”体系的完善,以及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更多国家将认识到“互利共赢”才是唯一正确选择,这也正是这场稀土与大豆博弈带给世界的重要启示。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关于中国稀土,美财长最新表态 观察者网2025-11-17 09:00

0 阅读:36

猜你喜欢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