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起石头砸自己脚!2008年,几名印度商人偷偷将一把中国菱角种子带回国试种,原本想着发财致富,没想到如今菱角在印度疯狂泛滥,已造成超过10亿卢比的经济损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几个印度商人有一天在中国南方吃到了菱角,这东西外形特别,咬下去又脆又甜,营养还丰富,他们一打听,发现菱角种起来非常容易,只要有水就能活,果实产量还高,顿时觉得挖到宝了,当时印度人口多,粮食紧张,他们眼前一亮,想着既能让大家吃饱,还能靠它发财,等回国后,他们悄悄带了种子回去,在北方邦和比哈尔邦的池塘、河边试种,没过多久,菱角就长满了水面,结了不少果实,看上去一切都很顺利。 但谁也没想到,短短几年,这种“宝贝”就变了味,印度的河流和池塘水温高、雨水多,正好适合菱角生长,加上这里没有什么天敌,菱角像开了挂一样拼命繁殖,几乎没有能限制它的力量,一到雨季,洪水一来,菱角的种子和茎节被冲得到处都是,短时间内就覆盖了大片的水域,不光池塘,连恒河流域里的大小水道也被它占领了。 起初大家还觉得挺好,水面上铺满青青的菱叶,果实也结得多,但很快问题就暴露出来,菱角的叶片和根系密密麻麻,阳光根本照不进水里,水下原来生长的水草都被遮住了,慢慢死掉,等这些水草腐烂后,水里的氧气也被消耗光,鱼虾一个个憋死浮到水面,渔民本来靠捕鱼为生,结果一网下去没几条鱼,连水鸟都找不到吃的,靠河流灌溉的稻田也遭了殃,河道被菱角堵住,农田用水变得困难,收成直线下降。 更大的麻烦是,菱角的繁殖速度快得惊人,只要有一小段茎落进水里,没几天就能长出一大片,人工去清理,累死了人还清不干净,用机器割,成本高,普通农户根本负担不起,有人试着用化学药剂,但这会污染饮用水,只能放弃,还有人提出引进能吃菱角的虫子,可一旦引进新物种,怕带来新的生态问题,谁也不敢轻举妄动,结果就是刚打捞完一片,转眼又长满了。 眼看着池塘、河流都变成了菱角的天下,商人和农民都傻眼了,菱角多到吃不完,大家一开始还高高兴兴收,后来只能堆在仓库里,慢慢发霉烂掉,市场消化不了,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原先指望发财的商人,第一个成了“受害者”。 更让人担心的是安全问题,印度的很多河流被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水质很差,恒河有些地方细菌超标、重金属含量高,菱角种在这种水里,自然也吸收了不少有害物质,原本能补身体的食物,现在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隐患”,国外的买家一检测,发现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直接拒绝进口,连印度本地人都不敢多吃。 解决菱角泛滥,印度各地想了不少办法,有人组织人力去打捞,无奈劳力和时间成本太高,根本忙不过来,有人用机器收割,发现维修费和油钱惊人,农民不堪重负,用药剂怕污染水体,投放天敌又担心后患无穷,基础设施也跟不上,污水处理厂建设慢,水质本来就差,每到雨季,洪水又帮着菱角扩散。 卖不掉的菱角,商人们开始琢磨出口,最先想到的是周边国家,可孟加拉、巴基斯坦本身需求有限,根本消化不了这些菱角,后来想出口到欧洲和中东,结果产品一检测,污染物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人家直接拒收,最后商人想到把菱角卖回中国,还特意做成了带咖喱味的小吃,想吸引中国消费者,但中国本地菱角种植历史久、品质好、市场饱和,外来的菱角没什么优势,中国对于进口食品检疫要求特别严格,还要隔离检查,算下来根本赚不到钱,网友也很直白,恒河水这么脏,谁敢吃这里长出来的东西? 面对困局,印度各地尝试了几种思路,有的地方把菱角加工成淀粉、饲料,或者做成果脯,但产量太大,根本用不完,还有人试着在种满菱角的水域养鱼,让鱼去吃掉多余的菱叶和嫩根,政府也给农户发放补贴,买打捞船,定期清理野生菱角,有国际组织参与水质治理,但项目推进慢,钱也有限,偏远山区和自然保护区,交通不便,治理效果更差。 这场菱角危机,说到底就是当初只看到了短期利益,没评估好风险,商人想着赚钱,农民想着省事,管理部门也没仔细把关,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变量太多,一旦失控,后果谁都承担不起,全球化让世界变得更近,一箱货物、几粒种子都可能带来想不到的麻烦,等问题暴露,花再多的钱也难以恢复原本的生态。 现在印度还在为当初的决定买单,生态被破坏,经济损失大,食品安全也成了隐患,要想真正解决问题,不光要治理菱角,更要治理水质,建立严格的外来物种管理制度,每一步都需要时间和耐心,想走捷径反而容易摔跟头。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印度偷偷把中国特产拿回家种,结果泛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