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斯大林把朱可夫贬去当敖德萨军区司令员,从最高副统帅到一个二级军区司令,这反差不可谓不大,一般人认为朱可夫也就不会去干具体工作了,但朱可夫并未如此。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朱可夫出身贫寒,小时候家里啥都不宽裕,但他特别能吃苦,年轻的时候参了军,还赶上沙俄解体,后来跟着红军一路打仗,几乎每场大仗他都没缺席,二战的时候,朱可夫更是苏联的头号指挥员,带队横扫德军,从莫斯科到柏林,屡建奇功,可以说,苏联能打赢二战,朱可夫立下了大功。 但人红是非多,战争一结束,朱可夫成了全国最有名的将军,声望高得吓人,连小孩儿都知道他,可越是这样,越让当权者心里不踏实,斯大林是个讲究权力平衡的人,他可不喜欢有第二号人物压自己一头,于是没过多久,朱可夫就被盯上了,各种调查、批评接连不断,说他“个人主义”、“功劳归自己”,还查他是不是把德国的战利品搞到自家去了,其实那个年代,带点东西回家并不稀奇,但朱可夫的名气太大,这种小事也变成了大问题。 1946年春天,朱可夫突然接到命令,被调去黑海边上的敖德萨当军区司令,这个地方离莫斯科远,军事地位也不算突出,说白了,这就是让他“靠边站”,别在首都晃悠,朱可夫没说什么,收拾收拾就上任了,刚到敖德萨,他发现这儿的情况比想象中还要糟,战后,军区基础设施烂得一塌糊涂,部队人心松散,治安也乱,有逃兵还有黑帮抢军粮。 朱可夫一看,这哪行,他干事风格一直利索,没打算在这儿混日子,他先是带着一帮军官到处查岗,沿着海岸一个炮台一个炮台地检查,发现薄弱点直接让人整改,仓库也不放过,他亲自核对清单,弹药粮食一项不少,训练更是抓得紧,白天黑夜都能碰上他盯着士兵操练,谁不合格就换人,绝不手软。 治安这块,他也没少操心,敖德萨当时到处都是乱七八糟的小团伙,有的还和逃兵合流,搞得民不聊生,朱可夫采取非常手段,组织便衣巡逻,对可疑分子下狠手,几个月下来,街头治安明显好转,犯罪率降到战前水平,外界流传朱可夫搞了什么“蒙面夜袭”,虽然真假难说,但确实让军区从乱象走向有序。 这时候,关于朱可夫贪污的调查还没停,1947年,内务部抓了他一个副官,直接查到朱可夫家里,结果就搜出一箱德国产的望远镜,别的啥都没有,朱可夫也没多解释,第二天照旧去训练场看士兵操练,面对怀疑和压力,他始终不动声色,只管把分内的事做好。 两年后,朱可夫又被调到更远的乌拉尔军区,乌拉尔地广人稀,军事上更边缘,离权力中心更远了,朱可夫也没抱怨,到任后继续抓训练、查装备,一路上他还犯了心脏病,住院也不肯用特供药,坚持和普通士兵一个待遇,在乌拉尔,他时常去工厂督促坦克生产,现场敲打焊缝查质量,生活依旧很简单,每周写报告寄莫斯科,从不在军区外多活动。 朱可夫被边缘化的那七年,表面看似“冷板凳”,其实他没一天放松,他要求所有基层部队按标准操练,自己经常带头下野外,检查机枪阵地,实弹演练,谁都知道他没“躺平”,他在乌拉尔推动后勤改革,保障物资供应,确保战备水平一直在线,虽然在这期间,他再也没进过莫斯科的决策圈,但军区的士兵都知道,这位元帅是把部队当回事的。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高层换人,朱可夫的机会来了,那年六月份,发生了贝利亚被捕事件,朱可夫亲自参与,带人冲进会议室把贝利亚制服,成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得力干将,很快,他职位恢复,重新进入中央领导层,后来还当上了国防部长,参与指挥1956年匈牙利事件等一系列大事。 不过,权力的风头吹不到头,1957年,朱可夫又因“个人崇拜”、“削弱党对军队的领导”等问题被免职,退出了政治舞台,此后他很少公开露面,生活低调,写了一本回忆录,讲讲二战和自己带兵的经历,直到1974年去世,一直没再担任什么重要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