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卖给中国,美国也别想要,荷兰下定决心,我国光刻机稳了? 芯片这门生意,表面是硅片和电路,背后却是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的博弈场,尤其是那台被称为“芯片制造皇冠上的明珠”的光刻机,成了中美科技竞争的核心。 而生产这种高端设备的荷兰ASML公司,则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美国一边拱火,一边掐脖子,中国一边突围,一边突破,荷兰夹在中间,经济和政治双重承压,终于在2025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事情得从2018年说起,那时候特朗普政府打响了对华科技封锁的第一枪,把中国多家高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 紧接着美国就盯上了ASML,强行阻止它向中国出口最先进的EUV光刻机,说白了就是不给中国制造最尖端芯片的机会。 拜登上台后,不但没松口,反而升级了管制,2022年签署的《芯片与科学法案》,直接拉上日本和荷兰,组成了一个“技术围堵联盟”。 到了2023年,连DUV光刻机也被列入限制清单,这已经不是打击高端技术了,而是把14纳米以下芯片的制造都想掐掉。 2024年,美国又出了个新招,不仅不让卖新设备,连已经卖出去的光刻机也不让维修,这一下可真是釜底抽薪,表面上是对中国下手,实则让ASML也吃了苦头。 根据ASML财报数据中国市场在2022年为其贡献了超过80亿欧元,占总销售的近五分之一。 2023年,中国客户的采购量甚至一度达到公司总出货量的46%,这种体量要说放弃就放弃,谁信? 但现实是荷兰政府在2023年1月还是签了和美国、日本的三边协议,加入了出口管制阵营,表面上是“配合”,其实荷兰人在打自己的“小算盘”。 2025年出台的新出口许可机制,看起来更严了,实际上却悄悄把对华销售数据藏了起来,换句话说卖没卖,政府不说,你也别问。 ASML也不是坐以待毙,面对销售骤降公司开始转向出货旧机型,加快在中国建立服务中心,还开发了一些不受限制的新型号,虽然对华销售预计从2023年的46%降到2025年的20%,但这20%依旧是救命稻草。 ASML的前首席执行官温宁克就曾公开质疑美国的政策“双标”,一边禁止出口,一边又不让荷兰公司服务中国市场,结果损失的是谁?不是美国,而是荷兰本国企业。 美国的算盘打得响,但中国也不是坐着挨打,早在2023年中国企业就开始加速囤货,ASML对华出货量同比增长129%,这一波“提前进货”操作,不仅保证了生产连续性,也为国产替代争取了时间。 同时中国也开始出招反制,2023年7月国家对镓和锗实施出口管制,这两种稀有金属是芯片制造的关键材料。 2025年,稀土出口限制进一步升级,这下美国也坐不住了,毕竟没有这些资源,再高端的设备也做不出来。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国产化进展,远比外界预期的要快,上海微电子的90纳米光刻机已经量产,28纳米浸没式光刻技术也取得突破,虽然距离最先进的EUV还有差距,但在成熟工艺上,中国已经能自给自足。 国家层面也在全力支持,大基金持续加码,推动上下游协同,像光源、双工件台这些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经突破70%,这不是简单的“国产替代”,而是系统性的技术积累。 放眼全球这场中美荷三国的科技博弈,已经让整个半导体产业链发生了变化。 美国想通过技术封锁遏制中国,但结果是荷兰失去了大客户,中国加速了自主研发,美国的盟友开始质疑这场“制裁”的代价到底值不值。 据《金融时报》报道,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开始对美国的科技政策表示担忧,认为长期跟随美国只会让本国企业失去竞争力。 ASML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说明,一个年营收超过200亿欧元的企业,在短短两年内,被政治因素撕裂了市场,也撕裂了信心。 而在中国,尽管高端技术短期内还难以完全自主,但成熟制程的国产化已经初具规模。 在通信、汽车、家电这些主要应用领域,国产芯片的使用比例不断提升,换句话说,美国封锁的“高峰”,并不是中国发展的“天花板”。 从全球视角看,半导体产业链正在变得更加区域化,企业不再追求极致效率,而是更看重供应安全。 这意味着成本会上升,周期会拉长,但也意味着中国有了更多机会在链条中占据主导位置。 技术和市场原本是双向奔赴,现在却被政治硬生生拉成了对立面。 荷兰在这场博弈中迟疑、权衡、试图平衡,最终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让卖给中国,美国也别想要。中国市场的体量和速度,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忽视的现实。 ASML可以被限制,但中国的技术不会停步。荷兰可以隐藏数据,但中国的突破藏不住。美国可以升级禁令,但中国的产业链正在悄悄重塑。 信息来源: 《ASML:已向荷兰政府申请许可证获批,在今年内仍可向中国出口部分高端浸润式光刻系统》——中国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