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如大陆预判,郑丽文公开亮牌触及敏感线,岛内独派惊呼:老蒋若在世恐怕也要心凉,她参加统派活动瞬间引爆岛内舆论,并用一个动作正式与老蒋切割,民进党急得坐不住,立刻开始甩“锅”。 2025年11月8日,台北马场町纪念公园的气氛格外凝重,郑丽文身着黑衣,步入“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追思慰灵大会”的现场,不带一丝犹豫。 这场由统派团体主办的秋祭活动办了三十多年,却从未有国民党主席到场露面。 郑丽文此举,不只是破了几十年的“禁区”,更是将一颗重磅政治炸弹扔进了岛内政坛的神经中枢。 马场町这片在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中再度唤醒记忆的刑场,曾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政治犯的执行地。 烈士吴石、朱枫等人的名字,在这片土地上烙下了沉重印记,而这一次郑丽文选择在这里开口,不只是缅怀,更是宣誓。 她的致辞没绕弯子,直言“历史不该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她提到“白色恐怖”是所有台湾人共同的历史创伤,不该被民进党当成“统独攻防”的武器。 她更直接点名吴石,称其“为中华民族牺牲”,肯定其历史地位,这句话一出口,岛内绿营几乎炸锅。 更让人瞠目的是她在讲话中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呼吁回归“九二共识”,称国民党应当做“两岸和平的缔造者”。 这番话意味着她公开与民进党的“抗中保台”路线切割,也意味着她把国民党的方向盘,打向了和平发展、追求统一的轨道。 岛内反应立刻升级,民进党当天就开炮,发言人戴玮姗指责她“向共谍致意”,吴思瑶更是冷嘲热讽:“她干脆加入共产党好了。” 还有人搬出老蒋,说“蒋介石听了都得气得从棺材里坐起来”,这一系列激烈回应,正说明郑丽文踩到了绿营最痛的神经。 但风暴不止来自对手,国民党内部也吵成一团,蔡正元公开怒批,说她“背叛蒋中正”,甚至讽刺她“把国民党改成投降党”。 相比之下蒋家后代蒋万安选择低调,强调应“纪念所有为台湾贡献的前辈”,但对郑丽文的行为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明显在回避正面表态。 不过也不是没有支持声,前“立委”邱毅就持相反看法,认为郑丽文是“打破僵局”的关键人物,甚至将她比作当年赴大陆破冰的连战。 一些统派力量也认为,这种公开出席统派活动的动作,是给台湾社会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两岸关系的窗口。 大陆媒体对这次事件给予了罕见的正面评价,称郑丽文“勇敢面对历史,唤醒民族记忆”,这是官方层面对她表态最直接的一次,显然将其视为推动两岸和平的积极信号。 而美国方面则不太淡定,据《自由时报》报道,美国在台协会已经就此事约谈郑丽文,核心议题是国民党对岛内近9500亿元新台币防务预算的态度。 显然,美方担心的是,国民党一旦转向和平路线,会影响其对抗大陆的战略部署。 郑丽文为啥选这个时候亮牌?背后其实有多重考量,她一直强调“政治认同才是两岸和平的根本”,主张用制度和文化对话,而不是靠喊口号。 她不回避敏感问题,反而希望拉开历史的伤口,把真实摆到阳光下。 再看岛内社会氛围,民进党的“抗中保台”口号在现实压力面前,逐渐失去群众号召力。 物价上涨、能源紧张、民众对战争的焦虑加剧,使得和平主张在沉默多数中悄然积聚力量,郑丽文的动作,看准的正是这一点。 外部环境也在变化,大陆方面,福建舰入列、“环台军演”常态化,还有《沉默的荣耀》等影视剧接连推出,都是通过文化和军事双轮驱动,推动统一叙事深入岛内。 而美国对台的策略也在调整,不再无条件支持赖清德的冒进路线,郑丽文显然意识到,这可能是改变台湾方向的一个窗口期。 这次事件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岛内媒体在两天内关于“统派话语”的报道激增,社交平台上关于“一个中国”的讨论热度飙升,原本边缘的统派声音第一次冲到了话题中心。 民进党虽然急着“甩锅”,但也不得不承认,郑丽文确实突破了他们设下的舆论防线,不过热度归热度,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郑丽文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党内异见的整合,还有如何把“和平论述”转化成选票支持,她能否把这条路线走下去,还得看她有没有足够的政治耐力。 更深层来看这次事件也暴露了岛内“台独”叙事的脆弱性,过去统派主张很难登上主流话语场,但一场秋祭,让整个岛内政坛不得不认真面对“统一”这个词。 如果说连郑丽文这样的动作都能在岛内舆论场掀起如此大浪,那说明两岸关系的讨论正在从意识形态走向现实利益。 从大陆视角看,这也是一次“统战成果”的阶段性体现,通过历史、文化、和平等多样化方式,逐渐改变岛内民意基础。 未来走向还难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岛内的两岸路线正在进入一个重新洗牌的阶段,郑丽文的动作,可能只是开场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更多人、更多事,正在悄然上场。 信息来源: 《统派在马场町举办受难者秋祭大会》——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