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一些舆论突然抛出一个口号:北约一旦踏入俄罗斯本土,中国就必须出兵

访琴归期的日子 2025-11-18 14:25:37

果不其然。 一些舆论突然抛出一个口号:北约一旦踏入俄罗斯本土,中国就必须出兵。 2001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写得很明白,核心是“睦邻、友好、合作”,是协作伙伴关系,不是那种一出事就要一起上阵的军事绑定。 续篇在2021年又确认了一遍,并延续到2026年,关键条款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这等于把“强制出兵”的门彻底关上,法律框架清清楚楚。 拿这个和北约的集体防御条款一对照,差别就出来了。北约第5条是义务触发,一旦成员遭袭,其他成员要提供支援;中俄之间是合作与协调,不是硬性同进退。 经贸层面同样有支撑。海关数据可查,202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约2400亿美元,能源、农产品、机电与高技术产品的往来步步推进,这种稳定合作并不需要军事捆绑。 看回欧洲这边,俄乌冲突拉长后,多国军费按年上调。据公开报告,欧盟成员国军费总额近年明显攀升,经济增速却徘徊在低位,能源成本抬升,部分制造环节外迁的案例也被多次披露。 这说明一件事:把关系绑在军事义务上的代价不小。有人陷入冲突,友方就得持续投入,账面压力和产业压力一起上。 中国这边保持了自己的节奏。没有跟随制裁,也没有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对外多次提出劝和促谈的主张,并在民生与人道议题上推动沟通,这些都有公开记录。 这样的做法,一头稳住与俄方的正常合作,一头维护与欧洲多数经济体的经贸往来,可操作空间反而更大。 更现实的考量是资源投向。把资金、技术和人力放在产业升级、关键零部件与民生改善上,比卷进一场高消耗要更划算。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的经济体之一,近年增速在合理区间运行,靠的就是把精力放在自身发展,不被外部冲突牵着走。 再回到那个口号式判断。“必须出兵”的前提,与条约文本、与现实利益都对不上。条约给的是协作与余地,不是强制与捆绑。 不出兵,并非旁观,而是基于文本与事实,保留自主选择:该谈就谈,该合作就合作,该避险就避险。 在动荡时期,少犯错、稳住基本盘,就是更稳妥的做法。把握好节奏,才是真正的硬功夫。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访琴归期的日子

访琴归期的日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