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退伍军人韩维民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给战友王悦发扫墓,负责管理的张园长告诉他:“王悦发同志牺牲29年,一个来扫墓的家人都没有,真可怜!”[得意] 退伍军人韩维民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发现了一个令人揪心的情况,山东籍烈士王悦发安葬在此29年,竟无一位亲人前来祭扫,这件事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 王悦发1981年入伍,三年后在前线执行任务时英勇牺牲,他的家乡在四千多公里外的山东新泰,92岁的老母亲因家境贫寒,近三十年都未能来看儿子一眼。 这个家庭接连遭遇不幸,父亲和两个哥哥先后离世,只剩下多病的老母亲和残疾的弟弟,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 韩维民立即联系了原部队的传承单位,驻同安某部政委了解情况后,深感责任重大,他在内部会议上坦言,这是自己作为政委的失职。 部队很快发起募捐,官兵们积极响应,有的新兵捐出津贴,有的老兵拿出积蓄,短短数日便筹得三万元,足够烈士家人往返扫墓,还能缓解家中的经济困难。 当部队代表将捐款送到山东时,老母亲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这份心意,她叮嘱小儿子王悦祥,一定要替全家人向部队官兵表达最深切的谢意。 2013年7月,部队收到了王家寄来的感谢信和锦旗,不久后,王悦祥兄妹终于踏上了前往云南的路,替母亲完成了这场迟来二十九年的探望。 王悦发烈士用生命守护边疆,而社会对烈属的关怀,则是对他牺牲价值的最好告慰,弟弟妹妹带去的不只是祭奠,更是国家的铭记和社会的温暖。 这个故事在网络上流传开后,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大家纷纷在新闻下方留言,表达自己的感动和思考。 “看完心里真不是滋味,英雄为我们守边疆,我们却差点让他的家人被遗忘,向韩老兵和这支解放军部队致敬,你们做了件大好事!” “29年啊,老母亲这心里得多苦,真是泪目了,希望现在优抚政策更好了,不能让烈士的血白流,也不能让他们的家人心寒。” “这就是为什么人民子弟兵是最可爱的人!战友情谊不是嘴上说说的,是刻在骨子里的行动,一代代传下来的。” “我是山东人,为新泰有王悦发这样的英雄骄傲,也为他的家人心疼,希望当地政府和社会能多关注这些困难的烈属,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 “我爷爷也是老兵,他说当年一个班的战友,活下来的都会互相照应家里,这种感情,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理解不了。” “细节最动人,新兵捐津贴,老兵戒烟省钱,这些点点滴滴比任何大道理都有力量。” “四千公里的距离,隔不断的是情义,部队这个举动,暖了烈士母亲的心,也给了现役军人一颗定心丸。” “希望这不是个例,应该有个机制能主动发现和帮助那些有困难的烈属家庭,别总等到几十年后才被发现。” “看到锦旗上那两句话‘英烈英魂守南疆,强国强军振中华’,瞬间破防了,英雄的牺牲,我们永远记得!” “正能量!这样的故事应该多宣传,比那些明星八卦有意义多了,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谁才是真正值得崇拜的人。” “作为90后,对那段历史了解不多,但这个故事让我很受触动,和平来之不易,感恩每一位守护者。” “这件事最可贵的是自发性,是战友情自然的流露,制度保障很重要,但这种发自内心的关怀更温暖。” 在您看来,除了物质上的帮助,我们普通人还能通过哪些具体的方式,向烈士家属表达我们的敬意和关怀,让他们的付出得到更长久的铭记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想法。 信源: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