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东北一家三口被日军押送刑场,即将执行死刑。父亲被日军斩首,5岁的小男孩强忍着泪水对母亲说到:“妈妈,我不怕……”然而话还没说完,母亲就被一颗子弹打中,而紧抱儿子的双手也松了开来。 1937 年辽宁通化日军指挥部,军官抖开一封泛黄家书。 纸上 “若我不归,教小金子守好中国人的骨气” 字迹力透纸背。 这是王凤阁被俘时贴身藏的,藏着他四十载人生的家国担当。 1897 年辽宁通化农家,王凤阁在哭声中降生。 父亲是佃农,常被日军和地主欺压,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 “要硬气”。 他从小跟着乡邻练拳脚,十五岁就敢挡着日军抢粮的马车。 二十岁那年,家乡遭日军焚烧,他背着母亲逃到深山,立誓报仇。 后来听说民众自卫军招兵,他连夜赶路,成了队伍里最拼的兵。 1929 年自卫军训练场,王凤阁单手举起长枪,稳稳射中靶心。 他作战勇猛,从普通士兵升到第十九路军司令员,靠的全是真本事。 有次战斗中,他为救受伤战友,左腿被日军子弹打穿,仍坚持指挥。 伤好后,他带着队伍在通化山区打游击,让日军吃了不少苦头。 当地百姓都说 “有王司令在,咱就有盼头”,常偷偷给队伍送粮食。 1933 年寒冬,王凤阁在老乡家遇见张氏,两人一见如故。 张氏也是苦出身,丈夫被日军杀害,她咬牙撑起家,还帮着传递情报。 婚后第二年,儿子小金子出生,王凤阁抱着孩子笑:“以后是个小战士。” 他难得有空回家,总教小金子认 “中国” 二字,讲岳飞抗金的故事。 小金子三岁时,就能跟着父亲喊 “打倒日本鬼子”,眼里满是认真。 1937 年春,叛徒偷偷给日军报信,自卫军驻地遭围剿。 王凤阁带着队伍突围,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才被日军俘虏。 日军把他押到酒楼劝降,满桌酒菜他一口未动,只盯着窗外的山。 “我王凤阁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绝不会当亡国奴!” 他拍着桌子怒吼。 日军恼羞成怒,把他关进牢房,用铁钉将他双手钉在木磨盘上。 牢房里,王凤阁见小金子和妻子也被抓来,心里又疼又急。 他忍着剧痛对张氏说:“别怕,咱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小金子扒着牢房栏杆,看着父亲流血的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日军想用孩子逼他屈服,用刺刀挑破小金子的手背,孩子却没哭。 “我爹说,中国人不怕疼!” 小金子的话,让王凤阁红了眼眶。 1937 年 4 月 24 日凌晨,日军押着三人往刑场走。 王凤阁走在最前面,尽管双手被钉得血肉模糊,仍挺直腰板。 他回头看了眼抱着孩子的张氏,眼里满是不舍,却大声喊着口号。 沿途百姓站在路边,有人偷偷抹泪,有人把攥紧的拳头举得老高。 小金子在母亲怀里,小声跟着父亲喊 “中国必胜”,声音虽小却坚定。 刑场上,日军军官藤井举着军刀,对着王凤阁狞笑。 王凤阁毫无惧色,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声音震得山间回声阵阵。 军刀落下,他轰然倒地,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 张氏抱着小金子,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流,却对孩子说 “要像你爹一样”。 枪声响起,张氏下意识把孩子护在怀里,子弹穿透了她的后背。 小金子看着倒下的父母,没有哭,只是紧紧攥着拳头。 日军又开了一枪,这个五岁孩子的生命,永远停在了刑场。 百姓中,有人趁乱把王凤阁的家书捡起来,藏在怀里带回了家。 这封家书,被百姓珍藏了八年,直到抗战胜利才敢拿出来。 如今,通化当地建起了王凤阁纪念馆,家书复印件陈列在展厅。 每年都有百姓和学生来参观,听讲解员讲他一家的英雄事迹。 那座刑场所在的小山,早已种满松柏,象征着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王凤阁一家虽已逝去,但他们用生命诠释的骨气,永远刻在中国人心里。 这种精神,像一盏明灯,照亮着后人,也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信息来源:2018-02-14-中华英烈网-王凤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