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吴石牺牲后两月,蒋介石下令,26岁副官王正均被杀。 一九五零年马

椰子说历史 2025-10-16 15:34:38

《沉默的荣耀》吴石牺牲后两月,蒋介石下令,26岁副官王正均被杀。 一九五零年马场町,四个人被拉走执行,周围一圈人,现场特别安静,好像每个人都料到了结局,那天是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枪声响了,没人乱,也没人喊,后来两个月,马场町又拉去两个人,也是枪决,名字都没几个留下来,档案里才翻出来,一个叫王正均,二十六岁,文职人员,吴石的副官,每天的工作就是倒茶送水,安排个行程,文书加勤杂的角色,干的事跟机密不沾边,也算不上什么头目。 王正均死,不是他泄露了什么机密,也不是他供出了谁,他就是“在吴石身边”,没干什么大事,也没人指认他,他认识了聂曦,聂曦把他推荐到吴石那儿,就这么一层关系,说白了,卷宗里翻来覆去就一句话,长期担任吴石副官,协助上下联络,查到他拿情报的证据了吗,没有,写过密电吗,没证据,进过机要室吗,没人看见过,他唯一的“罪过”,就是认识错了人,站得太近了。 那年台湾刚成立“保密局”,特务系统乱糟糟的,谁是谁都搞不清楚,蒋介石一句话下来,只要是“长期密切关系”,全部从严处理,“密切关系”怎么算,谁来定义,没人管这个,王正均进了监狱,一直说“我不知道”,翻来覆去就是那些话,我就是个传话打杂的,这话在当时反而成了大问题,你真是什么都不知道,能当上副官,这不合常理,清理掉算了。 杀他,不是为了定罪,是杀给别人看的,吴石那个案子六月份就结了,执行了,报纸上全是“共谍大案”的报道,树立典型,过了两个月,突然又把王正均和林志森拉出去,悄无声息就处理了,连个公示都没有,隔两个月再动手,目的就不是为了破案,是为了立规矩,蒋经国刚接手情报系统,蒋介石心里明白,光是立案不够,还必须杀这些边缘人物,杀给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人看,“你们以为不沾手就没事了,只当个副官订订票就安全了,想得美。” 吴石是头号大案,所有人都盯着,蒋介石怕的不是这种大人物,他怕的是像王正均这种“看着没事,其实能接触到核心”的人,特务系统不稳,一个副官都能安插进来,那下一个秘书、司机、保姆呢,说白了,王正均必须死,他参没参与根本不重要,只要他“靠得太近”,他的死法就决定了后面的人该怎么活。 蔡孝乾没死,很多人都想不通,最大的叛徒怎么没死,蒋介石不是最恨叛徒吗,可偏偏蔡孝乾投降了,交了名单,供出了整个系统,后来还当了反共讲师,他有错,但是他能用,王正均死扛着,就一句“我不知道”,问他认不认罪,他说没罪,蒋介石不会被这种骨气感动,他只看结果,蔡孝乾能用,能吓唬人,还能拉人头,王正均不听话,那就清理掉,蒋介石做事从来不管谁对谁错,就看你有没有用,听不听话,冷酷得很。 王正均不是党员,也不是潜伏人员,没有任何政治身份,他认识了聂曦,接近了吴石,就被认定是危险分子,这跟现在的大数据社交分析差不多,你在哪个群里,给谁点了赞,买了什么书,平时不算什么,一旦到了极端情况,什么都能变成“铁证”,那时候台湾查邻居、同学、老乡,能拉出一条关系链,想下手就下手了,王正均的死就是这种关系链的极致,他什么都没做,就是因为认识错了人,就进了清理名单,这就是连坐,是系统为了堵漏洞牺牲掉的一颗棋子,这种逻辑,现在很多地方还在用。 他死的那天没人送行,没有公告,也没有墓碑,他不是烈士,也不是罪人,就像风里的一点灰,消失在档案里了,他的死,比很多英雄的故事都让人沉默,他不是主角,不是传奇特工,也不是什么伟大人物,他就是个被卷进来,最后被扔出去的普通人,什么都没干,只因为靠得太近,就可能没命,这种杀法,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是做给别人看的,告诉所有人“别靠近,别多嘴,别自作聪明”,这才是那种权力的逻辑,它不管你是谁,只在乎你能不能让系统安心。 现在很多人提起马场町,纪念那个白色恐怖时期,只记得吴石、朱枫这些烈士,他们的牺牲很震撼,可是像王正均这种被关系杀掉的小人物,更能说明那个时代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打击面有多广,而在于你根本不知道哪天自己就会被画进那个圈子里,他什么都没说,也没有机会说,连喊冤都没人听,这才是我们应该记住他的理由,不是因为他有多伟大,而是因为他太普通了,我们谁都有可能成为他。

0 阅读:808

评论列表

喵喵呜哒

喵喵呜哒

6
2025-10-16 19:11

像蔡这样的人不被抓,以后也是一个贪腐分子。

猜你喜欢

椰子说历史

椰子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