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澳大利亚突然宣布 11月9日,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英国华威大学联手官宣了个大惊喜!研究人员在制备常用抗生素次甲霉素A时,意外发现了它的合成中间体——前次甲霉素C内酯,这玩意儿对付多种革兰氏阳性菌的本事,居然比原始药物强100倍以上,连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这种让医生头疼不已的“超级细菌”都能轻松拿捏! 这个发现来得极具现实意义,全球正面临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严峻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AMR列为头号公共卫生危机,2021年全球114万人直接死于超级细菌感染,471万人死亡与之相关(后者包含前者),到2050年直接死亡人数预计升至191万,相关死亡将达822万。 经济层面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美国智库预测到2050年,全球每年因AMR造成的损失将接近2万亿美元,美国单国每年GDP可能减少2957亿美元,接近3000亿,患者住院周期延长、治疗成本大幅增加的问题已逐渐显现。 超级细菌的传播范围早已超出医院场景,英国卫生安全局数据显示,2024/25年度社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较2019年增长47%,健身房等人员接触密集场所成为传播高危区,45岁以下感染者占比从10%升至25%,实现1.5倍增长。 谁能想到,应对危机的关键线索竟藏在已有药物中。次甲霉素A于60年前被发现,其产生菌株为天蓝色链霉菌,多年来科研人员多次开展人工合成实验,却从未关注过中间体的抗菌活性,莫纳什大学教授格雷格·查利斯团队的这一发现,堪称医学界的“意外之喜”。 该中间体的抗耐药性表现突出,实验中研究人员在28天内逐步提高万古霉素浓度,诱导肠球菌耐药性提升8倍,而前次甲霉素C内酯始终保持稳定抗菌活性。万古霉素作为治疗肠球菌感染的关键药物,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早已成为全球临床治疗的难题。 这一成果有效打破了新型抗生素研发的困境。世卫组织此前多次警示,新抗生素研发管线储备不足,而超级细菌的进化速度远超药物研发进程。前次甲霉素C内酯不仅抗菌效果显著,分子结构也相对简单,目前已开发出生物合成规模化路线,为后续量产奠定了基础。 它的出现还重塑了抗生素研发的思路。过去科研界多聚焦于寻找全新化合物,却忽略了现有药物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体价值。查利斯教授团队的研究证明,这些“中间产物”可能是潜在的抗菌有效成分,为相关领域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我们也需保持理性认知,该中间体目前仍处于临床前阶段,仅完成体外抗菌实验和初步毒性测试,距离真正应用于人体治疗还需经过严格的后续验证。但这并不影响其科学价值,面对每年夺走百万生命的超级细菌,任何临床前阶段的突破性进展都值得关注。 从健身房的皮肤感染到医院的术后并发症,超级细菌已渗透到生活多个方面。这个意外发现让人类在对抗抗菌药物耐药性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研究方向,也为全球患者带来了新的期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抗生素 新型抗生素 澳洲药物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