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直言:打不动了,我们需要采纳中国的制度!现在美国国内开始出现中国不可战胜

未央秘史 2025-11-03 18:51:16

美国专家直言:打不动了,我们需要采纳中国的制度!现在美国国内开始出现中国不可战胜的论调,美国发动的贸易战让中国越战越勇。 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初衷本是想通过关税大棒压制中国,让中国在经贸领域让步,可打了这么多年,结果完全朝着他们没预料到的方向发展,反倒把自己逼得够呛,国内出现“打不动了”“该学中国制度”的论调一点都不意外。 特朗普2.0时代重启对华贸易摩擦后,美国对华关税一路从10%飙升到145%的高点,即便后来经过多轮谈判回调,2025年底整体关税率仍维持在47%左右,可这样的高压政策没伤到中国的根本,反而先让美国民众和企业尝了苦果。 高盛集团的研究早就算得明明白白,关税成本最终大多落到了美国消费者头上,截至2025年6月,消费者已经承担了22%的关税成本,按照这个趋势,到年底这个比例会飙升到55%,而企业承担的比例会降到22%。 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评估更直观,新加征的关税让美国家庭平均每年要多花2400美元,服装、鞋类价格短期内可能分别上涨38%和40%,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这笔额外支出更是雪上加霜,毕竟关税本质就是累退税,收入越低的家庭负担占比反而越高。 美国政府原本以为加征关税能保护本土产业、增加就业,可现实却是工厂没多招人,不少行业还陷入了缺关键货的困境。 就拿农业来说,美国大豆曾经是对华出口的重头戏,2017年对华出口金额占美对华出口总金额的9.1%,可贸易战一开打,中国暂停采购后,美国对华大豆出口直接暴跌80%,大量大豆滞销,农场主不得不减产缩编,不少人还背上了贷款。 即便后来中方承诺恢复采购,2025年11月至12月最少采购1200万吨,随后3年每年至少采购2500万公吨,但丢失的市场份额哪有那么容易完全夺回,中国已经把不少订单转向了巴西、阿根廷等国,供应链一旦改道,再想拉回来就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和时间。 光伏行业也是如此,美国为了扶持本土产业,给中国太阳能电池板设了高达250%的关税,结果本土产能没跟上,反而导致光伏项目装机进度拖延,终端设备和安装成本暴涨,消费者和安装队都深受其害,通胀压力也跟着加剧。 制造业回流政策更是雷声大雨点小,虽然美国政府通过《芯片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砸了上万亿美元补贴,吸引了一些大型项目投资,但截至2024年8月,仅《金融时报》跟踪的2279亿美元制造业投资中,就有近40%的项目延期或暂停,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芯片代工厂更是两次推迟量产时间,所谓的“增加就业”也没能达到预期,2010年到2023年新增的136万制造业岗位,远远填不上之前流失的缺口。 反观中国,贸易战不仅没让中国退缩,反而倒逼中国越战越勇,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美国想通过关税限制中国出口,中国就转头开拓新市场,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到6.99万亿元,增长9.0%,东盟连续8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对东盟出口更是增长13.4%。 与此同时,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6.4%,占外贸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0.3%,相当于把美国筑起的贸易壁垒变成了开拓新市场的跳板。 在产业链方面,中国也加速了自主创新和升级,新能源汽车出口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2024年对东盟出口的机床、汽车零配件同比分别增长56.1%、22%,这些成绩都是在贸易战的压力下取得的。 中国的制度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国知名时事评论员艾那・唐根就直言,中国的五年规划不是流于形式的官僚文件,而是整合国家资源、市场要素与社会力量的行动纲领,“十五五”规划更是体现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的治理智慧。 这种长期规划的稳定性和执行力,让中国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能保持战略定力,比如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在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上稳居世界第一,这些都不是靠短期政策摇摆能实现的。 美国国内的论调转变,正是这种现实差距倒逼出来的,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的民调显示,超过半数的美国人现在倾向于与中国保持接触并展开合作,比去年多了不少,多数人也不赞成再提高对华进口关税。 曾经喊得震天响的“贸易战”,如今在普通民众眼里变成了“生活成本上涨”的代名词,在企业眼里变成了“供应链不稳定”的麻烦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劳拉・费尔德坎普就坦言,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不仅直接加重国内民众生活负担、推高通胀,更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稳定。 越来越多的美国专家学者意识到,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制度优势,让中国具备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韧性,所谓“中国不可战胜”的论调,本质上是对这种现实的认可。

0 阅读:2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