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棋路很明确了,那就是一边稳住中国,一边脱钩,但中国也有高招。 美国贸易代

未央秘史 2025-11-02 14:45:06

美国的棋路很明确了,那就是一边稳住中国,一边脱钩,但中国也有高招。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最近接受美媒采访,把美国现在的真实想法摆在了桌面上。 不信任却又离不开,想脱钩却没胆子快刀斩乱麻,还要拿301调查当幌子搞制裁,说白了就是想踩着中国的肩膀给自己争取转移产业链的时间。 可现实往往不遂人愿,2024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依然高达6882.8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也达到668.6亿美元,这个数字是1979年建交时的275倍,足以说明两国经济早已绑在一起,不是想拆就能拆开的。 美国嘴上喊着去中国化,身体却很诚实,中国至今还是美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2024年美国对华货物出口额1435.5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了648.4%,这个增速远远超过美国对全球其他地区的出口增幅,足以见得美国企业和农场主们根本离不开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 美国心心念念想把产业链转移到东南亚和本土,可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纯属给自己找罪受, 往本土转移产业链更像是一场闹剧,拜登政府靠《芯片与科学法》《通胀削减法》砸钱补贴,想把企业拉回美国,结果却是成本失控、项目延期。 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工厂,一开始计划投资120亿美元,后来一路涨到650亿美元,成本超支三成还多,投产时间从2024年推迟到2025年,第二座厂更是要拖到2028年以后。 原因很简单,美国本地缺熟练工人,得从台湾派工程师过去培训,光培训费就得多砸好几亿美元,工会还时不时闹事要涨工资,建筑材料价格比三年前高出三分之一,各种审批和法规限制更是让项目举步维艰。 英特尔在俄亥俄州的芯片厂更夸张,直接把投产时间推到了2030年以后,还裁员24500人节省成本,黄仁勋早就警告过,这种出口管制和产业链转移是双刃剑,现在看来确实应验了,美国企业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丢了中国这个最大市场,英伟达在中国的数据中心业务从95%直接跌到0%,损失上百亿。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加征关税搞制裁,最后买单的却是自己人,高盛2025年10月的报告显示,之前美国企业还承担着64%的关税成本,到年底消费者承担的比例就要飙升到55%,企业反而只承担22%。 耶鲁大学的研究更直接,新加征的关税让美国平均有效关税率达到18.3%,创1934年以来最高水平,美国家庭平均每年要多支出2400美元,服装、鞋类价格可能分别上涨38%和40%。 这哪里是制裁中国,分明是在给本国消费者和企业加税,2025年8月美国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已经涨到2.9%,高盛预测年底会突破3%,其中关税贡献了0.44%的涨幅,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 就在美国忙着做无用功的时候,中国早就看清了局势,按自己的节奏布局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越走越稳,2024年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到29.8万亿元,一年就增长了近10万亿元,新增1.24万个市场主体选择人民币结算,交易对手国和地区也多了15个。 2025年二季度,中国企业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占比首次超过美元,CIPS系统2024年处理业务金额175.49万亿元,同比增长42.6%,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了CIPS的参与者,连毛里求斯都设立了人民币清算行,越来越多的国家在能源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这让美元的霸权地位悄悄松动。 中国并没有因为美国的小动作就关上大门,反而继续扩大对外开放,2024年中国进口总额达到18.4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占比超过一半。 全球化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哪个国家想逆潮流而动就能成功的,美国试图用行政手段割裂全球供应链,本质上是违背了市场规律,也忽视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庞大的熟练劳动力和不断升级的技术能力,这些都是经过几十年积累形成的,不是靠补贴和政治施压就能替代的。 美国的两面派策略,既想享受中国制造带来的低价商品和广阔市场,又想遏制中国发展,这种矛盾的做法注定难以持续。 中国的应对之道,从来不是和美国对着干,而是做好自己的事,扩大朋友圈,建立更安全的经济防线。 人民币国际化让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有了更多底气,对外开放让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这种以静制动、顺势而为的策略,远比美国的急功近利高明得多。 美国如果继续执迷不悟,只会在脱钩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发现自己不仅没能遏制中国,反而让自己的企业失去竞争力,让本国消费者承受更高成本,在全球舞台上逐渐孤立。 毕竟,合作共赢才是时代潮流,逆潮流而动的人,终究会被潮流抛弃。

0 阅读:102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