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荷兰正式宣布了 据界面新闻2025年10月27日报道,荷兰网上银行Bunq正式宣布,其已获得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批准,成为美国经纪自营商。这意味着Bunq可以直接向美国用户提供股票交易服务,比如投资共同基金和ETF这些产品。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发行全球首只股票;1609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一整套金融交易体系后传入纽约,为华尔街金融中心的形成奠定基础。 历史上,荷兰商船携金融理念在哈德逊河畔建立的"新阿姆斯特丹",即现今纽约的前身。彼时的荷兰凭借金融创新与贸易网络,掌控全球半数以上的经济活动,其国际地位远超当前美国的影响力。 两次世界大战重塑了全球权力格局,欧洲老牌帝国实力衰退,荷兰的金融霸权亦随之转移至美国。2006年发生的标志性事件更凸显这一趋势:由荷兰参与奠基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完成了对阿姆斯特丹、巴黎、布鲁塞尔联合组建的泛欧交易所的收购。 从全球金融体系的主导者沦为被收购方,荷兰金融界的战略焦虑可见一斑。近年来荷兰持续寻求金融领域的突破,Bunq进军美国市场便是其最新的战略尝试。 但此次Bunq进入美国市场,与荷兰历史上主动输出金融理念的模式存在本质区别,更像是一场带有明确利益交换性质的战略靠拢。 关键时间节点的衔接颇具深意——10月初荷兰刚依据美国"穿透规则",冻结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资产,短期内Bunq便顺利获取美国监管牌照。 FINRA对境外金融机构的审核标准极为严苛,仅合规审查流程便需至少18个月,同时对资本充足率、风险控制体系等核心指标设有刚性要求。 Bunq成立于2015年,作为一家新兴网上银行,其行业资历远不及荷兰国际集团(ING)等传统金融机构,却能在审核中一路畅通,若无美国政府层面的默许与支持,此结果实难达成。 当前美国与欧洲在能源供给、贸易政策等领域存在显著分歧,但在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议题上立场一致。荷兰拥有阿斯麦(ASML)这一光刻机制造巨头,掌控芯片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美国长期致力于将荷兰纳入其对华科技遏制体系。 荷兰的战略决策同样经过精密考量。半导体产业贡献荷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是其核心支柱产业,但ASML高端光刻机的生产制造高度依赖美国的技术授权。 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强化对华科技遏制,明确以停止技术输出作为对荷兰的施压手段。在此背景下,荷兰通过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展现战略顺从,同时推动Bunq打入美国市场,既保障了半导体产业的存续安全,又为金融产业开辟新增长空间,彰显其务实主义的战略传统。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索尼集团计划收购美国哥伦比亚影业,美国初期采取默许态度,后期却以"国家安全"为由实施阻挠。 尽管索尼最终完成收购,但过程中付出高昂成本,后续经营持续受到监管限制。Bunq当前虽成功进入美国市场,但一旦美荷在战略层面出现分歧,美国完全可借助"合规审查"等手段实施限制性措施。 Bunq并非首个进军美国市场的欧洲金融科技企业,此前英国Revolut、德国N26等机构均有尝试,但均未获得如Bunq般全面的经纪自营商资质。 这意味着荷兰金融机构客观上承担了为美国军工企业吸纳民间资本的功能,间接助力美国军事工业体系的扩张。这种"金融+军工"的联动模式,较传统军事合作更具隐蔽性,其长期战略影响更为深远。 荷兰国内已出现对该战略的反对声音。荷兰最大工会组织公开表示,Bunq进军美国市场可能导致本土金融人才与资源向美国转移,进而造成国内就业岗位流失。 经济学者亦指出,荷兰过度依附美国将丧失其在中美欧三角关系中的"战略平衡优势"。历史经验表明,英国因过度亲美导致其在欧盟内部话语权弱化,荷兰当前的战略选择或重蹈覆辙。 回溯历史,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独立的金融体系与全球化视野,而非对单一大国的依附。 2000年,阿姆斯特丹、巴黎、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合并组建泛欧交易所,本意是构建欧洲自主金融力量,但2006年即被纽约证券交易所收购,这一教训已足够深刻。 如今Bunq进军美国市场,表面看似金融领域的突破,实则可能是荷兰在全球格局中再次陷入战略迷失的体现。 Bunq获取美国金融牌照的事件,表面是金融企业的跨国经营突破,实质是美荷地缘政治交易的集中体现。对美国而言,此举是以金融利益换取科技遏制盟友的战略布局;对荷兰而言,则是通过战略妥协换取核心产业生存空间的务实选择。 但历史反复证明,建立在短期利益交换基础上的战略捆绑难以持久。荷兰东印度公司盛极而衰的案例已然警示:依附大国所获取的繁荣,终究难以持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荷兰网上银行Bunq获美国证券经纪商牌照 界面新闻2025-10-27 1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