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禁中国上空间站,能逼荷兰不卖光刻机,能禁伊朗石油流向中国,能拒中国电动车入境,却唯独不敢让中国稀土断供! 2011年通过“沃尔夫法案”限制中美航天合作,近年施压ASML停供EUV光刻机,通过制裁伊朗影响对华石油供应,2024年又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 但在稀土这一关键资源上,美国始终未采取禁令措施。这一现象并非源于仁慈,而是中国在稀土产业链的优势形成了关键制约。 2023年美国陆军“黑鹰”直升机升级计划曾面临阻碍。该升级所需的高纯度钕铁硼磁体,全球85%的产能集中于中国。 美国尝试从澳大利亚进口稀土原矿自行加工,却发现即便不计成本提炼,产品纯度仍无法满足军事标准,最终通过第三方企业从中国采购才解决问题。 稀土并非普通“稀有金属”,而是现代军工领域的关键材料。F-22隐形战机的发动机叶片需添加钇元素,“宙斯盾”雷达的磁控管依赖钐元素,精确制导导弹的陀螺仪需通过铽元素稳定性能。 美国国防部2025年报告显示,美军现役78种核心武器装备部件依赖中国产稀土材料,覆盖范围从航母到单兵夜视仪。 美国曾尝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2019年特朗普政府推动“稀土供应链回归计划”,拨款12亿美元重启本土最大稀土矿芒廷帕斯。 但实际推进效果未达预期:该矿2025年年产量仅8000吨,不足中国江西赣州一座中型矿的产能。更关键的是,稀土需经焙烧、萃取等20余道工序提纯,美国本土缺乏完整的深加工生产线。 这一产业格局源于特定历史进程。上世纪80年代,美国是全球最大稀土出口国,彼时中国稀土产业刚起步,通过价格优势逐步拓展市场份额。 美国企业因稀土开采污染大、利润空间有限,逐步将产能转移至中国。2000年后美国意图重建本土产能时,中国已掌控全球稀土产业链核心环节。当前中国不仅控制全球90%的稀土开采量,更占据95%以上的深加工产能,这一优势短期内难以逆转。 对比美国对华其他禁令,稀土博弈的特殊性尤为明显。施压ASML停供光刻机时,美国可依托本土芯片产业支撑;限制伊朗石油对华出口时,有沙特等盟友补充供应;针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时,本土有特斯拉等企业保障市场。 但稀土领域,美国盟友同样依赖中国供应——日本丰田的混动汽车、德国奔驰的精密电机均需进口中国稀土磁体,若推动中国断供,美国盟友将率先提出反对。 2024年的一则案例可佐证这一态势,当时美国国会有议员提案禁止进口中国稀土,五角大楼明确表示反对并提交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若中国停止供应,美军现有武器库存仅能维持18个月,重建供应链需耗时10年,投入成本超500亿美元。该报告直接导致提案未获通过,凸显稀土供应对美军战斗力的关键影响。 2025年美国从缅甸进口了一些重稀土,但缅甸的产能不稳定,且提纯技术还是要依赖中国的专利。 再看中国这边,早就做好了应对准备。2021年中国出台《稀土管理条例》,对稀土开采、加工实行总量控制;2024年又在内蒙古启动了全球最大的稀土战略储备库。 从地缘政治视角,稀土是中国应对美国施压的重要筹码。2019年美国对华为加征关税时,中国释放限制稀土出口的信号,当日美国稀土概念股大幅上涨,五角大楼紧急评估相关影响。 历史上其实有过类似的资源博弈案例。上世纪70年代,阿拉伯国家通过石油禁运反击美国支持以色列,直接导致全球油价暴涨,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现在中国的稀土地位,比当时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地位还要稳固,因为石油有替代能源,但稀土在军工领域的作用目前还没有完美替代品。美国科学家试过用其他材料替代,但要么性能不达标,要么成本翻十倍以上。 中国并未轻易动用稀土出口这一手段。中国稀土产业链对国际市场存在需求,60%的稀土产品用于出口。中国的核心诉求是构建公平贸易环境,2023年对稀土加工品加征关税的举措即体现这一思路——既实现对美国低端制造业的反制,又未影响美军核心需求,实现了影响范围的精准控制。 未来美国仍将推进稀土供应链本土化。2025年特朗普政府拨款20亿美元,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组建“稀土三国联盟”,计划在澳大利亚建设深加工工厂。 但业内对该计划持谨慎态度:稀土加工需大量熟练技术工人与精密设备,澳大利亚目前缺乏合格技术工人,工厂预计2030年后才能投产。 说到底,美国不敢让中国稀土断供,本质是实力差距决定的。在光刻机、航空发动机等领域,美国还有技术优势,但在稀土产业链上,中国已经形成了“开采-加工-应用-专利”的全链条垄断。 美国对华的各种禁令,本质是想遏制中国发展,但稀土领域的“例外”说明,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谁掌控了关键产业链,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美国能禁中国上空间站,却禁不了中国稀土支撑它的战机翱翔;能逼荷兰不卖光刻机,却逼不了中国提供制造芯片的稀土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