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了!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表声明说:“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宣布,根据301条款,启动关于中国履行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间经贸协议('第一阶段协议')情况的调查。” 最近,美国那边又动手了。 这一次,他们打着“协议核查”的名义,重新启动了一项对我国的贸易调查。 这不是普通的行政流程,而是他们根据所谓“301条款”发起的。 这条款在美国国内法律体系里用得不少,尤其是对外经贸上,时不时就会被拿出来当作工具。 这次的目标,是要“检查”我国有没有按照几年前签署的那份中美经贸协议来“履约”。 先不说内容,我们先看动机。 为什么美国选在这个时候动这件事?表面上他们说是“确保协议被认真执行”,但从操作方式和发声节奏来看,很明显,这里面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掺杂了不少政治考量。 换句话说,不单是想问问“你做了没”,更像是故意找个机会,制造点压力。 这份协议其实是几年前两国之间摩擦比较严重时谈下来的。 当时,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分歧不断升级,气氛一度紧张。 为了缓和局势,两边坐下来谈,最后形成了一个阶段性的协议框架。 协议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涉及市场开放、贸易安排、规范保障等多个层面。 说实话,这份协议谈得不容易,签下来后也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它更多是一个阶段性的缓冲,给双方留下一点喘息的机会。 可现在,美国一边翻出这份协议,一边又启动调查,显然不是简单地要“确认进展”。 他们摆出的姿态更像是要“下定论”。 这种做法,其实是把原本应该通过协商来处理的问题,转变成了单方面的判断和指责。 这种行为本身就很难让人接受,因为协议是双方签的,不是某一方拿来随时评判的工具。 从我国这边来看,态度一直是明确的。我们从不回避合作,也不逃避责任。 协议签了,就会认真对待。 但前提是,双方都要守规矩,不能你一边要求履约,一边又搞小动作。 这几年,我国在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水平对外合作方面持续在做事,外界也有目共睹。 可美国现在却突然跳出来说要“调查”,这本身就显得不大光明。 其实,美国这套操作并不新鲜。 他们在处理国际经济事务时,一贯如此:只要不满意,就用国内法来找理由;只要遇到摩擦,就试图用调查或关税来施压。 这种方式看似“合法”,实则破坏了基本的国际合作氛围。 因为你不能一边当裁判,一边又是参赛者,这样的规则谁都玩不起。 而且,这次他们的用词耐人寻味,说是要“征求意见”“听取反馈”,但其实大部分程序已经安排好了。 说白了,就是走个形式,给自己下一步动作铺个路。 这种套路,已经不是第一次见。 背后的逻辑是,他们想把问题推到我国头上,然后再名正言顺地提出新的要求,甚至不排除再次使用关税或者其他方式来制造障碍。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立场不变。合作的大门一直开着,但不会接受无理行为。 我们不怕谈判,也不怕对比事实,更不怕调查。 但我们拒绝被单方面指责,也不接受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甚至工具化。 这种做法损人不利己,对两国关系没有任何好处。 参考:新浪财经——深夜,一则消息,气氛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