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刑前,年羹尧恳求吃一口烤羊腿,谁知刽子手从羊腿骨中搜出密旨,打开细看,内容让他愣在当场,寒风如刀,卷着京城三月的残雪。 雍正三年的冬天,对年羹尧来说,格外寒冷,曾几何时,他是大清帝国最耀眼的将星,权倾朝野,声威赫赫。 在西北辽阔的疆场上,他指挥千军万马,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为大清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雍正皇帝曾将他视为肱骨,在捷报传来时,激动地称他为“恩人”,并许以“千古君臣知遇榜样”的诺言。 那时的年大将军,官至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太保衔,封一等公,手握西北军政大权,俨然是帝国西陲的擎天柱石。 然而,权力的巅峰往往也是悬崖的边缘,年羹尧性格中的骄横与跋扈,随着功勋的累积而日益膨胀。他在自己的辖区内,享受着近乎帝王的尊荣。 官员们向他报告公务,需要行跪拜大礼,他发给总督、巡抚的文书,竟敢使用皇帝对下级的专用口令“令谕”,他日常所用的物品,诸如荷包、补服,竟敢僭越使用皇家专用的黄色。 起初,雍正或许念及他的功劳,只是委婉地提醒,皇帝曾在给他的朱批中写道:“凡人臣图功易,成功易,守功难;成功易,守功易,终功难。” 这一切,都深深地触动了皇权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一件看似微小的事情上,雍正三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罕见天象,被视为祥瑞。群臣纷纷上表庆贺,年羹尧也循例呈上贺表。 然而,在这份至关重要的表文中,他竟将赞美皇帝勤勉的成语“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虽然意思相近,但在极度讲究礼仪规范的封建时代,这无疑被视为对君主的极大不敬。 雍正皇帝抓住这个机会,勃然大怒,在朝堂之上厉声斥责:“年羹尧平日非粗心办事之人,直不欲以‘朝乾夕惕’四字归之于朕耳……观此,年羹尧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其谬误之处,断非无心。”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他昔日的功勋被迅速遗忘,取而代之的是罗织出的九十二条大罪,其中大逆罪、欺罔罪、僭越罪、狂悖罪、专擅罪、贪黩罪……条条都是死罪。 雍正四年正月,京城菜市口刑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恐惧、好奇与冷漠的复杂气息。尽管时令已是初春,但北国的寒风依然凛冽如刀,卷起地上的残雪与尘土,抽打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年羹尧身着囚服,头发散乱,但眉宇之间,似乎仍残留着一丝昔日大将军的威严,他并没有像寻常死囚那样瘫软或哭嚎,而是异常平静地向监斩官提出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请求:在行刑之前,他想吃一口家乡风味的烤羊腿。 一只烤得外焦里嫩、热气腾腾的羊腿,很快被送到了年羹尧的面前。他盘腿坐在冰冷的地上,不顾枷锁的束缚,用戴着镣铐的双手,捧起那只羊腿,大口撕咬、咀嚼起来。围观的众人,无不被这悲壮的一幕所震撼,刑场之上一时寂然无声,唯有寒风呜咽。 就在年羹尧将羊腿吃得差不多,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腿骨时,令人惊愕的事情发生了,负责行刑的刽子手,按照惯例上前收拾残局,准备执行下一步。 当他拿起那根羊腿骨时,感觉入手沉甸甸的,似乎与寻常骨头不同,他仔细端详,发现骨头的一端似乎有被巧妙封堵的痕迹,出于职责和好奇,他用力将其掰开,赫然发现骨中竟是空的,里面藏着一卷被紧紧卷起的、浸透了油脂的细小纸条。 刽子手的脸色瞬间变了,他颤抖着取出纸条,小心翼翼地展开,周围的监斩官和兵士们也立刻围拢过来,纸条上的字迹虽小,却清晰可辨。关于上面的内容,后世流传着几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纸条上是雍正皇帝的亲笔密旨,内容并非赦免,而是一种最后的、复杂的“恩典”。 密旨大意是:念及年羹尧当年平定青海的卓著功勋,皇帝特赐全尸,准其自尽,以此保全他作为一代名将的最后体面,免于在众目睽睽之下身首异处,这或许是皇帝在国法与旧情之间,所做的最后一点权衡。 如果此说为真,那么年羹尧临刑前索要羊腿的举动,便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他早知道会有这道旨意,并以这种方式来接收它。 而另一种更为离奇、也更为民间所津津乐道的说法是,纸条上的内容并非来自皇帝,而是年羹尧自己设法传出的绝笔,内容可能涉及雍正皇帝即位之初某些不可告人的宫廷秘辛,或许是关于康熙帝临终遗嘱的真相,或许是关于皇室玉牒(家谱)中被修改的记录。 年羹尧作为雍正初年最核心的知情者之一,试图用这种方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秘密公之于众,给雍正皇帝带来政治上的麻烦,刽子手发现后,惊恐万分,立刻秘密将其转交给了当时深受雍正信任的怡亲王胤祥。
行刑前,年羹尧恳求吃一口烤羊腿,谁知刽子手从羊腿骨中搜出密旨,打开细看,内容让他
张五笙说历史
2025-10-17 18:51: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