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美开战,美军将全面轰炸中国?100岁的基辛格早就发出过警告:“美国盟友再多也没有用,一旦中美两国开战,最后参战并站队美国的国家只有三个!” 亨利·基辛格的葬礼在曼哈顿一座教堂悄然举行,这位见证了一个世纪风云的政治家,在2023年以百岁高龄告别世界时,留给世人最急迫的警言关乎两个大国的命运。 “中美若开战,只有三个国家会站在美国一边”,吊唁行列中,来自东西方的外交官们神情凝重,他们深知这句话承载的重量,源自一位曾改写冷战格局的现实主义大师毕生的智慧结晶。 时间倒回基辛格生命最后的那个夏天,拄着拐杖的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方官员会谈时,声音已然苍老却依旧清晰:“大国需要建立护栏。” 这个场景让人恍惚回到1971年,同样是他,秘密飞越喜马拉雅山脉,为中美关系破冰,半个多世纪后,当他看着太平洋两岸剑拔弩张的态势,冷战的记忆如幽灵般重现。 在斯坦福大学的某次闭门研讨中,基辛格曾用颤抖的手在投影地图上划过西太平洋,他提醒那些年轻的政策制定者:当你们谈论“轰炸中国”时,可知道关岛美军基地在东风导弹射程内不过像“沙滩上的城堡”? 又是否计算过,失去13%进口商品的美国超市会在两周内出现抢购潮?这位经历过古巴导弹危机的老人深知,大国冲突从来不是电子游戏里的虚拟场景,而是文明社会的终结者。 2016年某个清晨,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收到一组卫星照片,中国某沙漠地带,红旗-19防空系统在60秒内完成部署,模拟拦截了数枚来袭导弹。 这一幕通过情报简报传到五角大楼,让不少官员想起冷战时期苏联的防空网,但不同的是,中国将这些系统安装在重型卡车上,能在高速公路甚至乡间土路机动,使得首轮打击难以清除这些目标。 兰德公司在2022年的兵棋推演中呈现了更残酷的画面,在模拟冲突的第一周,美军在亚太的军事设施遭遇饱和式打击:冲绳嘉手纳基地跑道被东风-16摧毁,菲律宾海活动的航母战斗群被迫后撤至东风-26的射程边缘。 推演报告用冷静的文字记载:“西太制空权需要付出400-500架战机的代价,相当于美军现役战机总量的十分之一。”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飞行员家庭可能收到的阵亡通知书。 但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场景发生在推演的第十四天,推演显示,当冲突升级至特定阈值,中国某型核潜艇从南海某个未知位置发出信号,这是战略核反击的标准预警。 推演至此戛然而止,因为后续发展已经超出计算机模拟的范畴,正如基辛格生前反复强调:“核武器改变了战争本质,大国之间全面战争等于集体自杀。” 在浙江某深山基地里,火箭军部队保持着24小时战备值班,值班军官的保险柜里存放着加密指令,这些指令关乎着太平洋彼岸城市的命运。 而与此同时,在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地下指挥所,美军指挥官同样面对着类似的发射控制台。这种恐怖的平衡,正是基辛格所说的“核约束”,当毁灭成为必然,理性就会占据上风。 2021年,当澳军决定派遣舰艇参与美军在南海的行动时,西澳大利亚州的矿业大亨们连夜致电总理办公室,他们清楚记得,几年前中国暂停进口澳煤炭时,整个珀斯的矿业公司股价暴跌30%的场景。 最终堪培拉采取折中方案:象征性派遣一艘护卫舰,但严格限制行动区域。 在东京霞关的官僚办公室里,日本安保专家们彻夜研究《和平宪法》第九条的解释空间。尽管美日安保条约明确规定共同防御义务,但任何超越后勤支援的军事行动都需要国会激辩。 而菲律宾的决策更显现实,当美军要求重启苏比克湾基地时,马尼拉的回应是:可以开放设施,但菲军不会参与任何进攻性行动。 基辛格生前最后一次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曾意味深长地提到默克尔的多边主义政策,他预见到,柏林和巴黎的首要关切将是调解停战,而非选边站队。 这个判断在2024年初得到验证,当红海危机升级时,欧盟27国中仍有14国拒绝参与美军主导的行动,担心被卷入更大规模的冲突。 全球经济血脉的互联更构成强大制约,加州农场主不会忘记,2023年中国暂停进口美国大豆时,整个中西部农业带陷入萧条。 同样,深圳的电子厂老板也清楚,失去苹果订单意味着数十万工人失业,这些经济现实化作政治压力,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形成缓冲带,就像基辛格描述的:“当沃尔玛货架开始空旷,白宫热线的铃声会比导弹警报更令人恐慌。”
荷兰也扛不住了!10月16日,在“明抢”中企被反制的第4天,荷兰政府紧急召开会
【179评论】【1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