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准备好的时候,如果反过来,我们说各玩各的,你们可不能哭着喊着说还没准备好。这大概就是现在我们与西方世界的一个真实状态。我们在几年之前,贸易战刚开始的时候,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时间节点,那就是2025年。 从2018年贸易摩擦拉开帷幕开始,美国就用层层叠加的关税和技术壁垒,试图卡住我们的脖子。 那时候,我们的出口企业一夜之间感受到寒意,许多工厂的订单锐减,供应链像被扯断的线一样乱成一团。 但我们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把目光投向内部,启动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转型,我们制定了“十四五”规划,把科技自立自强摆在核心位置,投入巨额资金推动关键领域突破。 企业们也行动起来,华为这样的巨头带头,联合上下游伙伴构建“备胎计划”,目标直指全产业链自主化。 到2025年,这一切开始见效,我们的科技生态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一个闭环。 芯片领域,就是这场转型的最好注脚,我们高度依赖进口核心处理器,每年为此支付数百亿美元的账单。 这让美国在制裁时有恃无恐,他们通过实体清单和出口管制,切断了我们对高端光刻机和EDA软件的获取路径。 结果我们的手机、服务器一度面临断供风险,产业升级速度被硬生生拉慢,但从那时起,我们就定下了一个时间表:到2025年,实现70%以上的国产化率,这不是空谈。 我们不是在被动防御,而是在主动重构规则,贸易战本意是打压我们的竞争力,结果却像一记反作用力,推动我们加速内循环。 那些年,美国的关税从3.57%飙升到26.3%,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出口额,但也逼出了本土创新的韧性。 数据显示,2025年我们的半导体产量预计增长30%以上,这得益于国家大基金的精准投入和企业间的深度协作。 稀土这个资源牌,才是真正能翻转局面的底牌,我们是全球稀土供应的主导者,产量占到80%以上,而这些元素正是芯片制造的命门。 从高精度光学镜片到晶圆蚀刻材料,没有稀土,就没有先进的半导体生产线,美国高度依赖我们的出口,每年进口量超过90%,用于他们的英特尔和台积电工厂。 如果我们收紧闸门,后果显而易见,2025年4月,商务部就发布了公告,对部分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要求境外企业提供端到端追溯信息。 这一步,直接针对了他们的供应链漏洞,紧接着,10月又升级两项措施:一是对稀土相关技术出口设限,二是对境外物项实施更严格审查。 全球半导体行业因此警铃大作,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明年生产延迟和成本上升将不可避免,苹果和英伟达的供应链首当其冲。 2025年下半年,中美摩擦的影响会进一步放大,美国新政府的关税承诺,可能将对华商品税率推高到60%,这会波及全球制造商,从墨西哥的组装厂到欧洲的物流链。 但对中国来说,这反而是催化剂,我们的物联网芯片市场,正迎来爆发,前瞻报告显示,2025年行业规模将超千亿,泰凌微和士兰微这样的企业,已在车载和智能家居领域站稳脚跟。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攀升到50%,带动车载芯片需求翻番,我们的BMS和智能座舱技术,正解决续航和安全痛点。 贸易战加速了我们的民族主义科技浪潮,从芯片到5G-A,整个ICT产业进入“发展元年”。 AI终端和智能体大发展,鸿蒙生态覆盖亿级设备,这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实打实的生产力跃升。 美国的策略像在下围棋,却忘了我们早已布局中盘,他们想用脱钩维持霸权,结果是我们用自强打破垄断。 2025年,我们的芯片不再是“备胎”,而是主力,稀土不再是“资源”,而是杠杆。 面对这样的格局,你觉得下一个突破点会是哪里?
含有美国技术的光刻机不许卖给中国,含有中国稀土的光刻机就不许卖给美国!中
【14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