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公开喊话大陆:请大陆的一些朋友不要对台湾喊打喊杀,她强调说,要知道台湾被清朝抛弃后,被日本殖民50年,吃了很多的苦。 1895年,《马关条约》的墨迹未干,台湾的命运就急转直下。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清廷在战败的耻辱中将台湾连同澎湖拱手让给日本。 清廷官员撤离时,许多台湾士绅和民众在台北临时议会通过了抵抗宣言,成立了短暂的“台湾民主国”,试图以自治来对抗新主子。 但这不过是螳臂当车,日本军队迅速登陆,血腥镇压随之而来,雾社事件就是这段历史的血泪注脚:1930年,赛德克族领袖莫那·鲁道率族人起义,反抗日本的强制同化政策。 日军动用飞机和毒气,屠杀了数百人,幸存者被集体迁徙到集中营,文化符号如纹面习俗被禁止。 这起义的火焰虽灭,却点燃了岛上对殖民压迫的持久记忆,它提醒我们,日本统治的50年,并非教科书里偶尔提到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层层叠加的剥削与同化。 日本殖民时期,台湾被定位为帝国的“模范生”,但这模范背后是赤裸的资源掠夺。 岛屿成了日本的稻米仓库和工业基地,台湾人被征召为劳工,远赴南洋战场充当炮灰。 教育系统推行皇民化政策,强制使用日语,改汉字姓名,甚至要求剪掉辫子以示“文明”。 土地改革名义上分给了农民,实则服务于日本的军需需求,大米出口大陆和本土,留给本地人的往往是饥饿。 抗日浪潮从未停歇,从早期武装起义到后来的地下宣传,台湾志士冒死传递情报,支持大陆的抵抗。 1945年,日本投降后,台湾回归祖国,这本该是喜悦的时刻,但随之而来的接收过程却暴露了新旧力量的摩擦。 接收官员的腐败和物资短缺,引发了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数千人丧生,岛内社会裂痕加深。 这段从殖民到接收的过渡,暴露了权力真空的危险,也让许多台湾人开始质疑: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这些历史层层叠加,塑造了台湾人对安全的敏感,被割让的耻辱、日本的同化压力、二二八的血腥,这些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祖辈口耳相传的伤痕。 它们让岛上的人们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天然地选择筑墙自保,而不是敞开心扉。 近年来,两岸经贸额已超3000亿美元,大陆连续20多年是台湾最大出口市场,每年为岛内创造上万亿美元顺差。 台商在大陆的投资项目超过12万个,实际到位资金700多亿美元,人员往来高峰时,年均近900万人次,线上交流更是突破亿人规模。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团圆,是文化节庆的共享,是年轻人通过短视频发现共同的喜好。 这样的融合往往被政治噪音淹没。一些声音一味强调对抗,忽略了这些实打实的联结。 台湾的多元本是财富,原住民、南岛文化、汉人移民,本该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 但历史创伤让这种多元成了分裂的借口,一些势力借“本土化”名义,淡化两岸共同的抗战记忆,甚至在课纲中模糊南京大屠杀的细节,这不是在疗伤,而是在撒盐。 两岸的年轻人,本该通过交换生项目、联合科研,共同面对AI时代、气候变化的挑战,却被墙隔开。 想想那些在大陆打拼的台湾青年,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融合不是空谈,而是日常的便利——支付宝买蚵仔煎,微信聊夜市美食,这才是历史的正解:从痛中崛起,携手向前。 大陆的强大,本该是两岸的底气,而不是威胁,那些喊打喊杀的网络留言,往往源于误解和恐惧。 如果多些历史教育,让大陆朋友了解雾社的悲壮、二二八的教训,或许就能少些对立,多些共鸣。 反过来,岛内也需直面现实:永久维持现状的幻想,终究敌不过地缘的逻辑,统一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能让台湾的民主经验辐射更广,让大陆的创新活力注入岛屿。 如果历史能重来,你会选择用对话化解恩怨,还是让旧恨酿成新祸? 信息来源:中华网军事《郑丽文呼吁勿喊激烈口号:缺乏统一和平或引发最大危机》
郑丽文公开喊话大陆:请大陆的一些朋友不要对台湾喊打喊杀,她强调说,要知道台湾被清
修竹崽史册
2025-10-16 11:50: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