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界人士卡梅隆·约翰逊发出了一个警告,称如果中国对医药、生物技术和化工产品的出口实施限制,美国经济可能会陷入瘫痪。 这一言论在美国政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甚至有人开始称之为“中国王炸”,仿佛中国手里握有一张随时能让美国经济崩溃的王牌。 但实际上,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并未真正理解其中的复杂性。 这并非一张能够单方面决定胜负的牌,它更像是一个相互捆绑的局面,几乎是双方无法轻易摆脱的锁链。 一旦冲突爆发,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损失对双方而言都是巨大的。 这种紧密的依赖关系,早已渗透到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在家里的餐具、药品,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电子产品,很多都与中国的供应链紧密相连。 例如美国市场上大量的布洛芬原料,都依赖中国的供应。 与此同时,近一半的美国进口货物来自中国,包括那些直接影响到美国工业运转的电机零部件、机械零件等。 这并非某一方的刻意设计,而是资本的选择和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从特斯拉的生产到丹麦药厂的运营,无不体现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特斯拉之所以选择将生产线设在中国,是因为这里的成本更具竞争力。 而在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甚至连老牌的药厂也开始将生产线迁移到中国,这种现象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这些事实表明,所谓的“王炸”并不是一种攻击性武器,而更像是全球经济的关键开关。 一旦这一开关被触动,最先遭殃的将是全球经济的稳定。 然而美国似乎对这一现实并未完全认识到,甚至采取了一些限制性措施,试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这种策略看似是要减少对外部供应的依赖,实际上却暴露出美国自身经济基础的脆弱。 就拿医药行业来说,建立一个原料药工厂,美国需要投入超过20亿美元,并且要耐心等待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就算工厂建成,处理废水的成本也是中国的两倍多,药品的售价也比进口药品贵出四成。 美国本土的企业尝试恢复这一产业链,但往往发现成本高企,难以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美国的制造业已经严重空心化,产值仅占GDP的10%左右,而中国早已将几乎所有工业门类都掌握在手中。 面对这种产业链的断裂,美国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替代方案。 即使将生产转移到墨西哥,最终结果也可能是美国消费者自己承担高额的成本。 更加困难的是,印度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替代供应商,自己在许多关键医药半成品的生产上,仍然需要依赖中国。 因此,在全球化高度一体化的今天,简单地断开供应链,忽视了其中的复杂关系,往往是自掘坟墓。 对于美国来说,最大的风险并不来自外部威胁,而是自身政策的失误。 华盛顿的政策往往过于聚焦于“中国威胁”,而忽视了全球经济中密切相连的脆弱性。 美国通过政策推动产业回归的目标虽好,但结果却令人失望。 十年来,美国对中国原料药的依赖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在不断增长。 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医药原料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而本土化生产的目标却遥不可及。 这种经济上的高度依赖并非偶然,而是全球化发展和产业链形成的必然结果。 美国农民的商品要依赖中国市场,而美国人也离不开中国生产的手机、家电等消费品。 在这种互相依赖的经济体制下,任何单方面的“脱钩”政策,都可能导致不必要的灾难。 真正的危险,并非来自中国的“威胁”,而是美国自身在忽视经济规律、盲目推行对外政策时所犯下的错误。 其实卡梅隆·约翰逊的警告,并非单纯担忧中国可能出牌,他真正担心的是美国政策的错误走向。 如果美国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前行,忽视全球产业链的紧密联系,那么最终的损失将不可估量。这个扳机并不在中国手中,而是在美国自己手里。 信源: 1. “中国还留着后招没出,美国压根无能为力” 2025-10-12 观察者网
特朗普宣称,或许会收回针对中国的大规模加税计划!特朗普称,若中方撤销对稀土出
【288评论】【1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