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说只要含有他技术的光刻机通通不能卖给中国,中国人说只要含有我技术和材料的稀土,通通不能卖给美国。以后就看是美国能先解决稀土,还是我们能先解决光刻机。 近年来,美国与中国之间围绕高科技产业链展开的竞争愈发激烈,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 两国的博弈并非单纯的贸易争端,而是深层次的战略对抗,涉及关键技术和资源的争夺。 美国封锁中国的光刻机技术,而中国则用稀土资源作为反制。 光刻机和稀土元素,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成了如今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 荷兰的ASML公司生产的光刻机是制造尖端芯片的核心设备,而这种设备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稀土元素。 光刻机的工作原理依赖于精密的光学系统,而这一系统中的镜头材料需要加入“镧”,产生光源的材料需要“钇”,而工作台上的永磁体则是由“钕铁硼”制成。 这些稀土元素,在全球供应链中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保证光刻机性能的关键。 美国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限制中国获取这些尖端设备,另一方面,中国则利用其稀土资源的控制力进行反击。 2024年美国施压荷兰,加强对中国出口的管制,要求ASML停止向中国出售一些先进光刻机。 中国回应则是通过限制稀土的出口,虽然官方没有直接禁令,但这一举措足以让依赖稀土的技术行业感受到压力,特别是ASML这类企业,已经公开表示,可能因此导致设备交货时间延迟。 两国的战略博弈表面上看似对等,一方限制技术,另一方限制资源。 实际上,这场博弈的核心不对称。 中国掌握着全球约90%的稀土冶炼能力,特别是在稀土分离提纯这一技术上几乎拥有垄断地位。 而美国在稀土资源的依赖上则显得尤为脆弱,约70%的稀土都来自中国,且即使是美国本土的稀土矿石,也需要依赖中国加工。 美国的这一依赖,尤其体现在国防领域,几乎所有主战装备的制造都离不开中国提供的稀土原料。 与之相对的是,尽管中国在稀土资源上占据着极大的优势,但在光刻机领域的技术仍存在巨大的差距。 ASML光刻机技术的领先地位,让美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掌握了巨大的制高点。 光刻机的技术壁垒极高,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并不容易。 中国虽然已经在光刻机领域做出了一些尝试,像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DUV光刻机正在推进产业化,但要赶超全球领先的技术仍然需要时间。 这场围绕半导体产业链的“扼喉”战,既是对技术的挑战,也是对资源的博弈。 美国在短期内可能难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而中国虽然在稀土资源上占有优势,但要在光刻机等高端技术上追赶上美国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美国的战略是重塑稀土供应链,寻找替代中国的路径。 目前美国正推动本土稀土产业的发展,希望能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然而由于中国在稀土冶炼领域的技术优势,想要在短期内建立起独立的供应链并非易事。 即便是美国与欧洲合作研发替代材料的计划,也需要耗费数年时间才能见到成效。 相比之下,中国的应对策略则是在技术上取得突破,特别是在光刻机技术上,尽管存在差距,但中国的科研机构已经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进展,像在EUV光源技术上就有了新的突破。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先进封装”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国内封装光刻设备的逐步成熟,国际大厂的订单也开始涌入。 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快速进步,也意味着中国逐步实现了从“资源供应国”到“技术主导国”的转变。 这场博弈表面上看起来是技术与资源的较量,但实际上反映的是全球供应链的深刻变革。 全球化时代下的相互依赖,如今在大国博弈中被武器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重建产业链,还是突破技术瓶颈,最终的较量不仅仅是对经济和科技的较量,更是对国家韧性和创新能力的考验。 谁能更快地突破瓶颈,弥补短板,谁就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得先机。 这场双向“扼喉”战的关键,最终取决于各国如何应对自身的脆弱环节。 美国依赖中国的稀土资源,而中国则在光刻机技术上仍有很大的差距。 无论是通过“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还是通过技术突破来应对光刻机的挑战,最终的胜者将在未来的科技主导权争夺中占据关键位置。 信源: 1. 观察者网光刻机巨头ASML:在合规合法情况下,持续为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和支持 2. 华声在线 2025-10-12 中国对稀土、超硬材料、锂电池等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美国人说只要含有他技术的光刻机通通不能卖给中国,中国人说只要含有我技术和材料的稀
元洲啊娱乐
2025-10-13 19:52:22
0
阅读:0